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天竺僧金总持

标题包含
天竺僧金总持
金轮风火转无涯,震旦观光渡海沙。 八万言诠归贝叶,三千世界聚莲花。 有缘禽鸟来波第,随喜天人尽木叉。 今古少林风月在,闭门常御白牛车。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复,字履中,号潏水,又号潏水先生。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学者和官员。他的主要活动在宋仁宗和宋英宗时期(1023-1067年)。 李复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金色的车轮在风火的助威下旋转于无边的宇宙,就像访问震旦(中国的古称)时需要穿越海上的沙洲。这就像是用八万字的经文去诠释一片贝叶经,又像是三千世界的众生共同聚集在莲花座上。有缘分的小鸟来到了波涛中的岛屿,又有人们在树林里一起欣赏天人的舞蹈。从古至今,少林寺的风月和故事一直在流传,就像关起门来经常驾驶的白牛车一样。
去完善
释义
1. 金轮:佛教术语,指佛教经典中提到的佛陀说法时,有金轮出现在其脚下。这里是比喻佛陀的教化无边无际。 2. 震旦: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 3. 观光:这里指佛教的传播和影响。 4. 八万言诠:指佛经中的文字教诲。 5. 贝叶:古代印度用以书写的贝树叶子,多用于抄写佛经。 6. 三千世界:佛教术语,指一个佛所教化的广大世界。 7. 波第:音译,又作“婆堤”,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说法著称。 8. 天人:佛教中指天上的人,即天上的众生。 9. 木叉:佛教术语,是佛教修行的一种境界,意译为“解脱”。 10. 少林:指河南省登封县的少林寺,是中国禅宗祖庭。 11. 月:月亮,此处喻指佛教的智慧之光。 12. 白牛车:佛教故事中,文殊菩萨化身为白牛车以度化世人,这里用来比喻佛法的引导作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李复歌颂一位来自印度的天竺僧人的诗。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这位僧人所带来的异域文化景观,展现了他对于宗教、哲学的深度思考以及对艺术和生活的热情。 首联“金轮风火转无涯,震旦观光渡海沙”,诗人用“金轮”比喻僧人弘法事业的无疆界,如同风火之力可以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同时提到了僧人跨越大海来到中国传教的情景。 颔联“八万言诠归贝叶,三千世界聚莲花”,诗人进一步描述了僧人带来的佛经教义博大精深,而三千世界则代表了僧人心中蕴藏的广袤宇宙与无量智慧。这里采用了贝叶经(佛教经文的一种载体)和莲花(佛教的象征)两个佛教符号,使读者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氛围。 颈联“有缘禽鸟来波第,随喜天人尽木叉”,诗人写到,无论是自然的禽鸟还是天上的人,都会受到僧人宣扬的教义的影响,都愿意用木头制成的渔网去追求真理。这两句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僧人弘法的赞誉和对众生皆有佛性的信仰。 尾联“今古少林风月在,闭门常御白牛车”,诗人将视线转向现实,指出自古以来少林寺的风物便已存在,如今天竺僧人虽然离去,但人们仍要关起门来钻研佛法,驾着佛法的白牛车前行。这里隐含了诗人的希冀:希望人们在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能够遵循佛陀的教诲,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综上,李复的这首《天竺僧金总持》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象征性意象,表达了对天竺僧人及其所传教义的深深敬仰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生活和修行的理解和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天竺僧金总持》是唐代诗人李复的作品,创作于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繁荣的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吸引了大量外国使节和僧人前来学习与交流。李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佛教为背景,描绘了一位来自天竺(今印度)的高僧的形象。 在这个时期,李复作为一名官员,对佛学有着深厚的研究。他在朝廷任职期间,结识了许多高僧,并与他们探讨佛学。这首诗就是他在与天竺僧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而创作的。在诗中,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天竺僧的形象,表达了对高僧敬仰之情,同时也展示了当时唐朝与印度之间文化交流的盛况。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