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
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本应有一位佳人可以倾诉衷肠,可惜被秋水阻隔,只能遥望那朦胧的美好。
去完善
释义
美人:既可以指贤才,也可象征理想;秋水:清澈的水面;婵娟:美好的事物,这里可能暗喻知己或远方的友人。
去完善
赏析
整首词以梦境贯穿始终,虚实结合,意境深远。开篇“我志在寥阔”点明主旨,展现了作者胸怀天下、追求超脱尘世的理想。随后通过“摩挲素月”“骖鸾并凤”等瑰丽想象,将现实与幻想交织,塑造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浪漫氛围。“酌酒援北斗”一句更是凸显了词人旷达不羁的情怀。
下阕转入内心独白,“神甚放,形如眠”的对比揭示了精神自由与肉体束缚之间的矛盾。“鸿鹄一再高举”体现了他对高远理想的执着,而“梦觉”后的惘然则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凉。结尾“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含蓄婉转,既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望,又暗含因现实阻碍而无法实现的遗憾。
全词语言瑰丽而不失真挚,情感跌宕起伏,既有豪迈奔放的一面,又饱含深邃的人生哲思,堪称辛弃疾晚期作品中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南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此时的辛弃疾已步入人生暮年。他因力主抗金而屡遭排挤,被迫隐居山林。在博山寺养病期间,友人赵昌父以东坡韵寄赠诗词,提及李白、苏轼往事,并相约秋水时节相聚。辛弃疾感念友人情谊,在病中写下此词答谢。词中既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惆怅,又寄托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展现出旷达超脱的精神世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