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登岘首阻雨

标题包含
登岘首阻雨
江浮云影抱层栏,云上青山一水间。 尽日倚阑看不足,杖藜欲去更回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杨时(1053年-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福建将乐人。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门立雪”典故的主人公。 杨时自幼聪颖好学,于宋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历任浏阳、余杭、萧山知县。在任期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江水中的浮云倒映在层层栏杆之间,云端上的青山与水面相映成趣。一整天都在倚着栏杆欣赏这美景,总也看不够,即使拄着手杖准备离去,却还是忍不住回首流连。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岘首:即岘首山,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境内。 2. 江浮:指江水浮动,形容水面波光粼粼的景象。 3. 云影:云朵的影子,这里形容水面的倒影。 4. 层栏:层层的栏杆,这里指岘首山上修建的栏杆。 5. 云上青山:指天空中的云朵与远处青翠的山峦。 6. 一水间:一条江水隔开,形容山水之间的美景。 7. 尽日:一整天。 8. 倚阑:靠着栏杆,形容站在高处欣赏美景的姿态。 9. 看不足:指景色美丽,让人百看不厌。 10. 杖藜:拄着手杖,表示行走。 11. 更回还:反复地来回行走,形容在美景前流连忘返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登岘首阻雨》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在岘首山上的一次雨天登临之旅。诗人以江云、山水的视觉景象作为开头,表现出一种悠远的氛围和深沉的意境。然后,他通过“尽日倚阑看不足,杖藜欲去更回还”两句展现出雨中游山的心旷神怡之情。其中,"杖藜"既代表了诗人的工具又寓含了生命的力量,使整首诗焕发出强烈的生命力与活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岘首阻雨》是北宋诗人杨时在一次登山途中遇到大雨而作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85年,即北宋元祐年间。在这一年,杨时正处于中年时期,任国子祭酒、秘书省正字等职位,他因学问渊博和品德高尚受到朝廷的器重和人们的尊敬。 当时北宋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空前发展。文人墨客游山玩水、吟诗作画成为一种时尚。在这样的背景下,杨时与友人一起出游,登上了岘首山。然而天公不作美,登山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他们只能滞留山间,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登岘首阻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