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里的小巷铺满了黄色的花朵,窗户上映着红叶的影子,整个氛围显得凄凉而萧瑟。窗外秋雨连绵,不时夹杂著风声。雨声稀疏有致,城楼上传来了钟声,却不曾锁住那报时的声音。远方的友人啊,有谁还在轻轻地摇著玉佩,让屋檐下的铃铛发出声音呢?
月亮渐渐落下,号角声和马蹄声交织在秋夜里。邻近的灯光忽明忽暗,灯前还传来阵阵捣衣的声音。而直到天明,那些蟋蟀仍在唧唧哝哝地诉说着它们的忧愁。这些声音还没诉说完毕,又把一半的忧思分给大雁鸣叫去了。

去完善
释义
1. 蒋捷:南宋词人,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
2. 声声慢:词牌名。双调,九十七字。
3. 黄花:即菊花。
4. 深巷:幽深的街巷。
5. 红叶:枫树等植物的叶子在秋天变红。
6. 凄凉:悲伤凄凉的情感。
7. 豆雨:指豆子大小的雨滴。
8. 声来:声音传来。
9. 疏疏:稀疏的样子。
10. 二十五点:指打更的时间,古代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二十五点”相当于现在的凌晨三点左右。
11. 丽谯门:华丽的城门。
12. 不锁更声:不停止报时打更的声音。
13. 故人远:旧友离自己很远。
14. 摇玉佩:形容玉佩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
15. 檐底铃:挂在屋檐下的风铃。
16. 彩角声:军中乐器号角发出的声音。
17. 月堕:月亮落下,这里指夜深。
18. 连营马动:军营中的战马开始活动。
19. 四起笳声:四面八方响起胡笳的声音。
20. 闪烁邻灯:邻居家灯火闪烁。
21. 砧声:捣衣声,古人秋季将至时用木棒捶击衣裳使其柔软便于收藏,这种声音容易让人产生离愁别绪。
22. 知他诉愁到晓:知道她在整个夜晚都在倾诉忧愁。
23. 碎哝哝:形容嘈杂的说话声。
24. 多少蛩声:有多少蟋蟀的鸣叫声。
25. 诉未了:诉说不完。
26. 一半、分与雁声:把一半的忧愁分给大雁的哀鸣。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秋声的词作,借物抒情,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之情。词中运用丰富的声音意象,如“豆雨声”、“风声”、“更声”、“玉佩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蛩声”以及“雁声”等,这些声音共同构成了秋天的氛围,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对故人的深切怀念。在古典诗词中,秋声往往象征着离别、孤独和忧愁,而这首词正是通过这些声音形象地传达出这一主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声声慢·秋声》是宋代词人蒋捷所著的一首婉约派词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74年,即宋元之际。在这个时期,词人的生活经历颇为坎坷。首先,他在宋元交替期间饱受战乱之苦,不仅家园被毁,而且还要四处流亡。这种生活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也为他创作这首词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此外,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宋词正处于由盛转衰的阶段。一方面,由于政治环境的改变,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关注现实社会问题,他们的作品也呈现出更加深沉、哀婉的特点;另一方面,随着元朝的建立,蒙古人对汉文化的推崇使得宋词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辉。在这种环境下,蒋捷的词作无疑是一种对宋元之交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宋词艺术的执着坚守。
综合以上背景信息,我们可以看出,《声声慢·秋声》这首词是在一个充满战乱和动荡的年代创作的,词人在经历了人生的沧桑巨变后,以一种哀而不伤的情感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故土的眷恋。这首词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剧,也展现了作者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