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松
幸不生涧底,杰出苍苍崖。
岁寒只孤秀,万木非吾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很幸运,没有生长在幽深的山谷底部,而是出现在高高的山崖上。
严寒的季节中,它依然独自挺立,所有其他的树木都无法与它相提并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幸:庆幸。
2. 涧底:山谷底部。
3. 杰出:高高耸立。
4. 苍苍:深青色。
5. 崖:山岩。
6. 岁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7. 孤秀:独立而秀丽。
8. 万木:众多的树木。
9. 非吾侪:不是我这一类人。
去完善
赏析
《咏松》这首诗歌以松树为对象,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描述了松树生长在高山之上,与其他树木不同,它独享一份清高和坚韧。在严寒的冬天,只有松树一枝独秀,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
这首诗通过赞美松树的高尚品质,传达了诗人的人格追求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人借松树的坚韧不屈,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敢于挑战的决心和勇气。同时,这首诗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寓意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如松树般坚韧不拔,始终保持高尚的品质和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松》是南宋时期著名文人吴芾的一首题咏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147年,正值南宋建国初期,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逐渐恢复和发展,诗歌创作的繁荣景象逐步展现出来。
此时,作者吴芾由于正直无私,敢于直言劝谏,虽然深受皇帝器重,但却因此招致朝中权臣的不满和排挤,内心颇受压抑。在此背景下,他选择了坚韧不屈的松树作为自己精神寄托的象征,以此表达他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坎坷命运的坦然面对。
这首诗通过描绘松树屹立不倒、四季常青的形象,传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同时也展示了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和对民族精神的坚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