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冯温往河外

标题包含
送冯温往河外
琴劒事行装,河关出北方。 秦音尽河内,魏画自黎阳。 野日村苗熟,秋霜馆叶黄。 风沙问船处,应得立清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薛能,字大拙,唐朝著名诗人。他的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唐宪宗至唐宣宗时期(公元805-859年)。 薛能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吏任上表现...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背着琴和剑去远方,穿越黄河关卡向北方前行。 秦国的音乐在这里结束,魏国的画卷从这里开始。 乡村田野里稻谷金黄,秋天霜露中树叶泛黄。 在风沙渡口的小船上,我应该能看到清澈的漳水。
去完善
释义
1. 琴剑:指随身所携带的乐器与宝剑。 2. 河关:指黄河沿岸的关隘。 3. 河内:古地区名,位于今河南北部一带。 4. 魏画:此处指魏晋时期的人文艺术风格。 5. 黎阳: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浚县。 6. 馆叶:即“馆舍周围的树叶”,此处的馆泛指住所或驿站。 7. 清漳:河流名,位于今河北省南部地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薛能所作的《送冯温往河外》,以描绘冯温即将远行赴任的情景为主线,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情和对朋友的关切之意。整首诗充满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造诣和高尚的品质。 首联“琴剑事行装,河关出北方”中,“琴剑”代表文学和武艺,意味着冯温才华横溢,颇有抱负。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展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暗示了这次行程的重要性和冯温肩负重任。而“河关出北方”则形象地描绘了冯温离开长安,沿着黄河向西进发的情景。 颔联“秦音尽河内,魏画自黎阳”是对冯温行程的进一步描述。这两句诗分别提到古时的秦国和魏国,意在强调冯温将要游历的地方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同时,这里也暗示了冯温肩负的文化传承使命,希望他能将中原文明传播到边疆地区。 颈联“野日村苗熟,秋霜馆叶黄”为诗人对沿途风光的描绘。在这两句诗中,诗人通过对田野、村庄、阳光、庄稼以及秋天的景色进行描绘,展示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同时也是对冯温即将遇到的自然环境的预示,表达了他对朋友旅途安全的担忧。 尾联“风沙问船处,应得立清漳”是对冯温到达目的地的想象。这里的风沙指的是边关的风沙,表明冯温即将抵达边疆地区;而“清漳”是指清澈的河流,寓意着平静的生活。诗人以这样的诗句寄托了对冯温美好未来的祝愿,同时也传达了自己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总之,《送冯温往河外》这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分展示了诗人对友人冯温的深情厚谊,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诗人精心的艺术处理下,这首诗成为了一幅富有生活气息和深刻内涵的画卷,给人以强烈的审美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冯温往河外》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薛能的作品,创作于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年)。此时正值唐朝末年,社会动荡,边患不断。 在诗的创作时期,薛能正处于人生的中期。他曾历任县令、监察御史等职,但因直言敢谏而受到排挤。在此时期,他游历各地,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同时也目睹了社会的诸多弊端和民间的疾苦。这些经历使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和丰富的个人情感。 在《送冯温往河外》这首诗中,薛能通过对友人冯温即将远赴河外的送别,表达了对自己宦途失意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他也通过描绘河外的风土人情,反映出了当时边疆地区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状况。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薛能作为一位关心民生、关注社会的诗人形象,以及他在唐末乱世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