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猷花圃八绝·临清桥
通渠入小池,循除虢虢鸣。
群鱼忽悠然,过桥闻屐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通过沟渠引入小池塘,沿着水池岸边聆听水声。
一群鱼儿悠游自在,经过小桥时听到脚步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王君猷花圃八绝:题目表明这是描绘王君猷花圃的八首绝句之一。
2. 临清桥:位于河流上游的一座桥,名字来源于临近清水的地理位置。
3. 通渠入小池:通过渠道将水引入小的池塘。
4. 循除虢虢鸣:指水流沿石阶缓缓流淌的声音。
5. 群鱼忽悠然:许多鱼悠然自得地游动。
6. 过桥闻屐声:在桥上走过时可以听到木屐踏地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王君猷花圃八绝·临清桥》中,姚勉巧妙地运用了通渠、小池、循除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临清桥的美景。群鱼忽悠然,过桥闻屐声,展现了鱼儿在清澈的河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动,听到桥上的人声和脚步声,瞬间引起了它们的警觉,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临清桥的美丽风光,还揭示了自然界生灵对外界的敏锐感知,富有哲理意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君猷花圃八绝·临清桥》是南宋末年诗人姚勉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259年左右,即南宋理宗宝祐年间。在这个时期,南宋王朝正面临着蒙古铁骑的入侵,国势日衰,民生疾苦。然而,上层社会的达官显贵们却仍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这使得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油然而生。
姚勉在这一时期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他曾多次科举失利,直到晚年才勉强中了进士。此外,他还曾担任过福建路安抚司参议,负责地方政务,对民间疾苦有较深了解。这种个人经历使得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更为深切。
在时代背景方面,南宋末年是一个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时期。当时的皇帝理宗赵昀虽然名义上在位,但实权早已被奸臣贾似道等人所掌握。他们蒙蔽圣听,祸国殃民,使国家陷入危亡之境。同时,北方的金国已经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强大的蒙古帝国。蒙古军队南侵中原,一路烧杀抢掠,给南宋百姓带来深重灾难。在这种背景下,诗人姚勉以笔为剑,抨击时弊,揭露上层社会的丑恶现象,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士人的良知与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