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
曹公迷楚泽,汉帝出平城。涿鹿妖氛静,丹山霁色明。
类烟飞稍重,方雨散还轻。倘入非熊兆,宁思玄豹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曹公陶醉在楚地的湖光山色中,而汉帝正要离开平城。涿鹿的战争硝烟已经消散,丹山的天气晴朗。烟雾般的气氛有些沉重,雨后的天空逐渐放晴。如果能够预见未来的瑞兆,那么就不必考虑玄豹的心情了。
去完善
释义
《雾》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里给出每句的注释:
1. 曹公迷楚泽:“曹公”指曹操;“楚泽”即楚国水乡。
2. 汉帝出平城:“汉帝”借指汉武帝;“平城”在今山西大同一带。
3. 涿鹿妖氛静:“涿鹿”是黄帝与蚩尤战处,代指中原地带;“妖氛”指云雾中的邪气。
4. 丹山霁色明:“丹山”指的是传说中有赤色的山峰;“霁色明”形容雨后放晴的景象。
5. 类烟飞稍重:“类烟”形容雾气像烟雾一样飘动;“飞稍重”表示雾气的浓厚。
6. 方雨散还轻:“方雨散”表示刚刚下过雨后的景象;“还轻”表示随着雨水散去,雾气变得淡薄。
7. 倘入非熊兆:“倘入”假设之辞;“非熊兆”比喻发现贤才的预兆。
8. 宁思玄豹情:“宁思”表否定推测之意;“玄豹情”指避世隐居的情志。
去完善
赏析
《雾》这首诗描绘了雾的神秘莫测和缥缈无常。首联用曹公迷路于楚国湖泊的典故和汉帝穿越平城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雾中迷失方向的恐惧。颔联以涿鹿妖氛的平定和丹山晴色的显现,衬托出雾霭的朦胧之美。颈联描述了雾的形态,类烟飞稍重指的是雾气如炊烟般缓缓飘来,方雨散还轻则是形容雾随风势消散的过程。尾联提到非熊兆(古人相信出现的熊预兆着圣人的降临)与玄豹情(庄子认为玄豹隐伏深山的品质代表着高洁的情操),暗示诗人希望人们在面对变幻莫测的雾气时,保持冷静的心态和高尚的品质。整首诗通过对雾的独特描绘,展现了诗人在观察自然现象中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雾》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高宗时期(650年-683年)。
在唐高宗时期,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等领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诗歌创作尤为活跃。李峤作为唐朝的著名文人,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
在这首诗中,李峤以“雾”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世界的思考。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感受到诗人所处时代的气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