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春
春来物物尽欣怡,不到人间寒自眉。
愿得清时同贞观,旅行终日不忧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日来临万物欣然生长,未到人间已感寒意萦绕。
期盼着太平盛世如贞观时期,旅途之中整日无忧无虑。
去完善
释义
【注解】
1. 物物:一切事物。
2. 清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3. 贞观:唐太宗的年号(626-649年),这里指代政治开明、人民安居乐业的时期。
4. 旅行:外出游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感春》,是宋代诗人陈宓对春天的感悟和期许。首句“春来物物尽欣怡”描绘了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悦之情。接下来两句“不到人间寒自眉”则笔锋一转,强调了尽管春天带来生机,但在现实生活中仍存在寒意,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担忧。第三句“愿得清时同贞观”中,作者表达了渴望政治清明的愿望,希望能够像唐太宗的贞观之治那样,国泰民安,政治开明。最后一句“旅行终日不忧饥”则形象地描述了在这样一个美好社会中生活的景象,人们可以无忧无虑地度过每一天。整首诗通过对比春天的生机勃勃与现实中的忧虑,抒发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关注,展现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春》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陈宓之手。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74年前后,正值宋金对峙时期。那时北方沦陷,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战火纷飞,百姓疾苦。
陈宓在少年时期,历经家道中落,生活困顿。成年后步入仕途,曾担任江淮制置使、京西路转运判官等职务,力图改变南宋政坛腐败之风气。然而,他执政生涯屡遭排挤,壮志难酬。这些人生际遇使他对民生疾苦和家国命运感同身受。
在这个特殊时期,陈宓痛心于国土沦丧,忧虑于民不聊生。他在诗歌《感春》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寄寓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