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一日煮茶偶作
读书了清暇,空斋长闭门。
冥冥晚雨润,唶唶时禽喧。
悠悠白云度,沉沉绿阴繁。
枯桐觅古意,石鼎烹山泉。
清吟振岩木,乱以离骚篇。
此道无不在,但觉山林尊。
意根渐无有,世累何时捐。
即事良可娱,一笑俱忘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阅读完之后,时光便在宁静中流淌。
夜色悄然降临,滋润万物。
鸟儿欢快地歌唱,悠然自得。
空中飘过的朵朵白云,似梦如幻。
绿意浓浓的树荫下,显得十分宁静。
弹奏古老的琴曲,品味山间的清泉。
美妙的诗词响彻山谷,恍若离骚的旋律。
人生的道理无处不在,令人敬重自然。
让心灵逐渐放下包袱,舍弃世间的烦恼。
在这美好时光里尽情欢乐,一切言语都显得多余。
去完善
释义
《五月初一日煮茶偶作》注释:
1. 五月初一:农历五月初一,这一天是端午节的前一天。
2. 读书了清暇:表示在读书学习之余,有闲暇时间。
3. 空斋:指书房或文人雅士的居室。
4. 长闭门:长时间闭门不出,形容清修的状态。
5. 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这里形容傍晚的氛围。
6. 晚雨润:晚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
7. 唶唶:鸟鸣声,这里形容鸟儿欢快的叫声。
8. 时禽:应时的鸟类,这里的“时禽”可以理解为夏季的鸟类。
9. 悠悠白云度:悠然自得的白云飘过天际。
10. 沉沉绿阴繁:茂密的绿色树荫遮盖住了阳光。
11. 枯桐:枯死的梧桐树,这里用来形容古琴。
12. 觅古意:寻找古人弹琴时的意境。
13. 石鼎:用石头制成的鼎,这里用来烧水泡茶。
14. 烹山泉:用山间的泉水来泡茶。
15. 清吟:指清新脱俗的诗句。
16. 振岩木:使山间的树木振动,形容诗的力量。
17. 乱以离骚篇:随意朗诵《离骚》中的篇章。
18. 此道无不在:指喝茶这种生活方式无处不在。
19. 但觉山林尊:只觉得山林中的一切都很尊贵。
20. 意根:内心的想法。
21. 渐无有:逐渐消失。
22. 世累:世俗的烦恼和牵绊。
23. 捐:舍弃。
24. 即事:指眼前的事物。
25. 良可娱:非常值得娱乐。
26. 一笑俱忘言:笑过之后就忘记了所有言语。
去完善
赏析
《五月初一日煮茶偶作》是南宋诗人徐瑞的作品,诗中表现了作者在闲适的生活中寻找乐趣和雅致的意境。诗句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静心的烹茶以及自然的琴声,表达了作者对远离世俗纷扰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满足。
首联“读书了清暇,空斋长闭门”描述了诗人读书后的闲暇时光,在静谧的书斋里享受宁静的生活。颔联“冥冥晚雨润,唶唶时禽喧”展现了傍晚时分细雨蒙蒙,鸟儿喧闹的场景,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颈联“悠悠白云度,沉沉绿阴繁”描绘了悠闲飘过的白云和浓密的绿荫,衬托出山间景色的宁静与美好。
接下来,“枯桐觅古意,石鼎烹山泉”两句展现了诗人以古朴的桐木弹奏古琴,再以石鼎烹煮山泉水作为茶水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对高雅生活的追求。“清吟振岩木,乱以离骚篇”则表明了诗人借诗歌表达对世事的不满和无奈之情。
在尾联“意根渐无有,世累何时捐。即事良可娱,一笑俱忘言”中,诗人提出了放下执着、减少烦恼的要求,并通过笑谈生活琐事来忘却尘世的烦忧。整首诗层次分明,意象丰富,给人以清净脱俗之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五月初一日煮茶偶作》是南宋诗人徐瑞在端午节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当时宋朝正处于外忧内患的境地,金国与蒙古的侵略使国家局势日益紧张。在这个时期,徐瑞作为一个文人墨客,饱受战乱之苦,对国家和民族的危机感油然而生。
在这首诗中,徐瑞通过描绘煮茶这一日常生活场景,传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民族危亡的忧虑。诗中的“五月初一”这一天,正是端午节,这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来祈求平安、驱邪避疫。徐瑞在这一天的煮茶过程中,感受到了生活的宁静和美好,同时也意识到了国家的困境和自己的责任。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徐瑞作为一个文人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徐瑞的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