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
兵战何时息,边尘染客旌。
乱鸦啼又歇,荒草死还生。
岛雨连秋曙,江风入雁声。
近淮民自悦,应是宦情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战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边境的风沙沾染了行人的旗帜。
混乱的乌鸦悲鸣着,时而又停歇下来;荒芜的野草枯萎之后又重生。
海上的秋雨与清晨的阳光相接,江面的秋风传来了大雁的叫声。
靠近淮河的百姓们自得其乐,这大概是因为官场的气氛清净吧。
去完善
释义
1. 兵战:指军事战争或战斗。
2. 边尘:边疆的尘土,比喻边境的战事。
3. 客旌:即“客将”,指古代驻军外地的将领。这里代指作者自己。
4. 乱鸦:形容乌鸦群飞杂乱。
5. 荒草:荒芜的野草。
6. 岛雨:岛屿上下的雨。
7. 秋曙:秋天的早晨。
8. 江风:江面上的风。
9. 雁声:大雁的鸣叫声。
10. 近淮:临近淮河一带。
11. 民自悦:百姓自我欢愉。
12. 宦情:官吏的情志。
13. 清:清洁、纯洁,表示心情舒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释斯植在塞北边关的行旅途中所作。诗中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边关环境的荒凉,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对于安定的期盼和对于民生改善的关注。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兵战何时息,边尘染客旌”,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边关的风沙也侵袭着过客的旗子。这是对战争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同情,揭示了战争的苦难主题。
颔联“乱鸦啼又歇,荒草死还生”,乌鸦在混乱中啼哭然后平息,荒草在死亡的边缘复活。这反映了作者身处战乱之中,内心充满不安和困惑,同时也寄寓着希望与信念。
颈联“岛雨连秋曙,江风入雁声”,海岛的雨连接着秋天的曙光,江边的风吹入了大雁的鸣声。这是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表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尾联“近淮民自悦,应是宦情清”,靠近淮河的百姓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到快乐,这应该是为官者应有的清廉之心。这里传达了作者对于百姓生活的关注,以及对于官员廉政的要求。整首诗以战争为背景,抒发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体现了深沉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北》是唐代诗人释斯植的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诗篇。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65年,正值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在这个时期,唐王朝国力渐衰,边疆不稳,战争频发。
释斯植,俗名李暠,原为唐朝官员,后因战乱出家为僧。他在担任官员期间曾随军出征,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边塞生活的艰苦。这些经历使他对边塞生活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为他后来创作《塞北》这样的诗篇提供了素材。
在创作《塞北》时,释斯植身处战乱中的长安城。当时,长安作为唐朝的首都,既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战争的前线。在这种背景下,释斯植通过描绘塞北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总的来说,《塞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动乱不安的时代,作者以其亲身经历和对边塞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人们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