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庐州
昔年吴魏交兵地,今日承平会府开。沃壤欲包淮甸尽,坚城犹抱蜀山回。柳塘春水藏舟浦,兰若秋风教弩台。独有无情原上草,青青还入烧痕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昔日吴魏争战之地,今日和平的政务中心已建立。
富饶的土地仿佛要将淮河平原全部包容,坚固的城墙犹如环绕着蜀山的怀抱。
柳树围绕的水塘下藏着小船,兰若寺的风中传来了射箭台的训诫声。
只有那无情的原上草,绿意盎然地在焚烧的痕迹上重生。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庐州:今安徽合肥,是古代吴国与魏国交界地区。
2. 昔年吴魏交兵地:指古代吴国与魏国之间的战争之地。
3. 承平:和平时期,此处意指当今。
4. 会府:地方行政机构所在地,这里指庐州。
5. 沃壤:土地肥沃的地方。
6. 淮甸:淮河流域的平原地带。
7. 坚城:坚固的城市。
8. 蜀山:蜀地的山脉,此处泛指山川。
9. 柳塘春水藏舟浦:描述春天里柳树成荫的水塘,舟船隐藏在其中的景象。
10. 兰若秋风教弩台:描述秋风吹拂寺庙旁的军事防御设施。
11. 无情原上草:无情的人眼中看到的原野上的青草。
12. 烧痕:燃烧后的痕迹,此处可能指的是战争的痕迹。

去完善
赏析
《过庐州》是宋代诗人朱服创作的一首描绘庐州景象的诗歌。首联描述了庐州昔日的战争场景与今日的和平景象,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颔联通过广阔的沃壤和坚固的城池描绘了庐州的地理环境,展现了其雄伟壮观的气势;颈联以春水和秋风为背景,描绘了柳塘、舟浦、兰若、教弩台的优美风光;尾联则以无情原上草的形象,表现出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整首诗描绘了庐州的壮丽景色和历史变迁,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庐州》是宋代诗人朱服的一首描绘旅途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北宋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样。诗的作者朱服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本身是一位有才华的文人,但仕途并不顺利,多次被贬谪。他的诗歌创作常常受到个人境遇的影响,抒发其内心的感慨和忧伤。
这首《过庐州》正是他流寓他乡时所作,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旅途艰辛的感慨。在这个特殊时期,庐州(今安徽合肥)作为南宋抗金的前线,战乱频繁,民生疾苦。朱服的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