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坡居士
脚下曹溪去路通,登堂无复问幡风。
好将钟阜临歧句,说似当年踏碓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通往曹溪的路就在脚下,到达讲堂不再需要询问旗帜上的风。
请将钟山附近路口的诗句带给他人,就像当年那位踏碓的老者一样。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东坡居士:苏轼(1037-1101年)的别号。因其晚年曾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东坡,筑室于东坡之上,故自称“东坡居士”。
2. 释法泉:法号意为“法如泉水般滋润万物”,泛指佛门中的高僧大德。这里可能指一位不世出的禅宗大师,但未找到具体对应的人物,也可能是虚构的人物。
3. 曹溪:位于中国广东省曲江县沙溪镇附近的曹溪村,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南华寺所在地。曹溪被认为是禅宗的发源地之一。
4. 登堂:指进入厅堂,比喻学问、技艺等方面的入门或提高。
5. 幡风:即禅风,指引人开悟、证道的禅宗精神。
6. 钟阜:指的是南京紫金山,也称为钟山、中山,因为山上有名闻天下的钟鼓楼而得名。
7. 临歧句:临歧是离别之义,句则是诗或者词的篇章,“临歧句”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送别时的诗章。
8. 说似:即告诉、让...知道的意思。
9. 踏碓翁:本指一个舂米的老人,这里是诗人用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年迈,但仍有未尽之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僧释法泉为悼念苏东坡所作。诗中,“脚下曹溪去路通”意为苏轼(号东坡居士)已经辞世,踏上了通往西方极乐世界之路。“登堂无复问幡风”则表达了对苏轼离世的惋惜,表示再也听不到他探讨佛学之风。“好将钟阜临歧句”和“说似当年踏碓翁”这两句,是对苏轼的赞颂,指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非凡成就,如同当年那个勤奋努力的农夫一样,勇往直前,不懈努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东坡居士》是宋代诗人释法泉的一首送别诗,创作于公元11世纪。此时,北宋已经建立了大约一个世纪,国家相对安定,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
在公元11世纪,也就是苏东坡生活的时代,中国文学界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人墨客,如王安石、欧阳修等,他们共同推动了宋代文化的发展。苏东坡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不仅在诗歌、散文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在书法、绘画等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才情和个性使得他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尊崇。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苏东坡即将离开故乡江苏常州,前往海南儋州任职。在这之前,他因为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被贬谪到了黄州等地。这次离开常州,意味着他将再次远离家乡,奔赴天涯。释法泉作为苏东坡的好友,在此时为他创作了这首《送东坡居士》,表达了对苏东坡离别的不舍和对他的关心和祝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