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远离家乡万里的原因是因为战事,现在来到了位于南京附近的驿站,抬头可见西边的彩云。春天的美好却并未打算留下匆匆过客,反而用那绿意盎然的芳草为我送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李判官:指李云,是唐朝官员。
2. 之:去,到……去。
3. 润州:今江苏镇江。
4. 行营:临时出征的军队驻扎处。
5. 事:从事。
6. 鼓鼙:古代的军乐器,这里代指战争。
7. 金陵:南京的古称。
8. 驿路: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马休息的地方,这里指道路。
9. 楚云西:在古楚地的西边。
10. 江春:春天长江边上的风景。
11. 不肯留:不留下来。
12. 行客:出行的人,这里指李判官。
13. 草色青青:春天的草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14. 送马蹄:意思是芳草绵延,好像是为了给离去的马蹄送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为题,表达了诗人在送别朋友时的惜别之情和对未来的期待。首句“万里辞家事鼓鼙”描绘了友人在战场离家万里的情景,其中的“鼓鼙”象征着战争的紧张气氛。第二句“金陵驿路楚云西”则描述了友人离去的方向,金陵即今南京,楚云象征遥远的地方,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无奈和担忧。第三句“江春不肯留行客”则通过春天的景色暗示友人的离去,江春在这里代表美好的时光,却留不住离去的友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不舍。最后一句“草色青青送马蹄”则以春天的青草为背景,象征着诗人与友人的情谊如同青草一样绿意盎然,永远不变。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表达,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送别诗,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
在这时期,唐朝已经过了开国之初的繁荣阶段,步入了相对平稳的时期。然而,表面的宁静背后,却是逐渐积累的矛盾和危机。边疆问题、政治斗争、经济压力等问题都在不断地冲击着这个看似强大的帝国。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表达他们的忧国忧民之情,用诗歌的形式记录历史的变迁。
刘长卿,字文房,工诗善文,其诗才横溢,一生仕宦坎坷,屡遭挫折。他年轻时曾入仕为官,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谪,直到晚年才得以重新启用。这一人生经历使他的诗歌充满深沉的情感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