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高石君堂
三吴黑风吹地拆,太湖浪高一千尺。
龟鼋两山压湖心,岁岁飞涛恣冲射。
山骨虽坚亦破碎,穴穿根断瑰奇出。
古来石品称上首,罗浮天竺乃其乙。
吴蜀相望天东西,而从何处得此石。
初逢颇惊丑怪状,徐视不见镌镵迹。
月暗烟昏鬼神怒,沙平草短狻猊掷。
或云王孟窃据时,曾是宣华苑中物。
奸雄败灭化为土,独此顽然苍玉立。
流落几家到李氏,命名以君相主客。
为君榜堂诧乡人,爱赏不啻连城璧。
金珰中官来奉使,一时气燄手可炙。
利诱威胁拟夺去,仲高誓死君之侧。
先世所宝吾敢坠,贵人缩首三叹息。
会昌丞相乃远祖,嗜好夙有烟霞癖。
平泉山居付梦想,石上刻字空照日。
朱崖精爽虽可畏,洛阳群盗旋充斥。
故知幽胜岂易保,天公似向人间惜。
政须洒扫堂上下,置酒招我无难色。
酒阑气壮拂衣起,摩挲石君话畴昔。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江下游的三吴地区遭受狂风席卷,湖水翻涌高达一千尺。龟鼋两山像要吞没整个湖面,波涛汹涌每年都肆意冲击。即使山峰坚硬也承受不住这风浪,岩石被冲碎却神奇地露出奇特的纹理。自古以来石头的评价就分等级,但这里的石头堪称一流,比起罗浮山和天竺山的石头也不逊色。你看那长江与黄河相距千里,而这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第一次见到它会觉得丑陋奇怪,仔细一看并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
夜晚月光暗淡、烟雾弥漫,好像鬼神在发怒,沙滩平坦、杂草丛生,像是有人在投放狮子。有人说,在大王和孟氏当权的时候,这里曾经是宣华苑中的珍品。那些奸诈的霸主最后败亡化为了尘土,只有这块顽强的石头依然屹立不倒。后来石头辗转流传到了几户人家,最终被李姓人家收藏,他们给石头取了名字,并把它视为主人和宾客。
这家主人把石头展示出来让乡里人都惊讶不已,喜欢欣赏它的价值不亚于拥有城市间的宝石。有些当权的中官为了讨好主人,来到这里奉承巴结,一时间气势嚣张,炙手可热。他们用各种手段想要占有这块石头,但李家的兄弟坚决保护,连有权有势的人都对石头发自内心的敬畏。
李家祖先曾经珍爱这块石头,声称这是他们的财富,所以在《会昌》一书中详细描述了丞相的情况,他对于烟霞美景的喜爱是从小就有的。他在平泉的山居生活只能成为梦想,而石头上的字迹却空留着阳光照耀。即使在朱崖这样人才辈出的地方,人们也对这块石头充满敬畏之心,但却敌不过洛阳的那些匪贼。所以,不要说这个胜景能够轻易保存,恐怕连老天爷也不想看到这种情况吧。
所以现在我们需要打扫一下客厅,摆放美酒,招待我这样的好友,开怀畅饮一番。当酒杯空了之后,我们穿着豪爽的衣服站起来,边抚摸着石头,边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去完善
释义
1. 三吴:泛指江苏南部至浙江一带地区。
2. 黑风:这里形容狂风肆虐的情景。
3. 龟鼋两山:指坐落在太湖中的两座山——西洞庭山和东洞庭山。
4. 罗浮:广东罗浮山,古代名石产地之一。
5. 天竺:浙江天竺山,古代名石产地之一。
6. 吴蜀:分别指江苏、浙江一带和四川一带。
7. 王孟:可能是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开国皇帝刘岩,曾占据过南京。
8. 宣华苑:南京附近的一处著名园林。
9. 金珰中官:指宦官头目。
10. 会昌丞相:可能指的是唐朝的李德裕,他在会昌年间曾任宰相,平生喜欢游山玩水。
11. 平泉山居:李德裕曾将宅第命名为“平泉庄”,并留有《平泉山居图》传世。
12. 朱崖:可能指唐朝的杜牧,他曾任朱崖观察使,与李德裕关系较好。
13. 洛阳群盗:指黄巢起义军攻破洛阳一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李仲高石君堂”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奇石的独特审美观和珍奇的欣赏态度。同时,诗中也穿插了一些历史背景和传说,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诗人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石头品质,强调了这块石头的独特性和珍贵性。诗中还描绘了石头在岁月流转中的命运波折,以及它与主人之间深厚的感情纽带。整首诗以咏物为主,融入了一定的历史与人文内涵,展现了诗人的才情与品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李仲高石君堂》是南宋词人王灼所创作的一首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时期(1127-1279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同时也是文学创作的繁荣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篇时,王灼正处于他人生的成熟期。他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官场上的挫折和民间生活的体验,这使得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王灼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诗人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