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蘂当心一抹檀。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阑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到了傍晚时分,这牡丹还能与什么相比呢?就像那娇弱无力的杨贵妃,只能倚靠在栏杆上,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柔美。
去完善
释义
太真:即杨贵妃,这里借以比喻牡丹的雍容华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牡丹的描写,展现了其独特的风姿和韵味。首联刻画了牡丹初放时的朦胧美感,“艳多烟重”四字勾勒出一幅如梦似幻的画面,而“红蘂当心一抹檀”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精致入微的视觉体验。颔联通过“公子”与“美人”的视角,赋予牡丹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气息,使其不再仅仅是自然界的花卉,而是融入了人类情感的艺术形象。颈联从环境的角度烘托牡丹的高贵气质,“春风贵”与“国色寒”形成鲜明对比,既赞美了牡丹的超凡脱俗,又暗示了它的孤独与脆弱。尾联用杨贵妃的形象作结,把牡丹的雍容华贵推向极致,同时又透露出一丝哀愁,令人回味无穷。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罗隐作为晚唐诗人的高超艺术造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朝,彼时社会富庶、文化繁荣,人们追求高雅艺术与审美情趣,牡丹作为“国色天香”的象征备受推崇。罗隐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常以诗文抒发胸臆。此诗或为他借牡丹之美寄托自身境遇之叹:花开虽艳丽非凡,却也易凋零;正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待无花空折枝。同时表达了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惋惜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