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一日早起
怅望淮山落木风,楚天云雾更重重。
粤从西路来东路,倏见三冬过一冬。
貂敝人谁怜季子,楼高吾岂下元龙。
求田问舍今良策,自觉归欤兴颇浓。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怀念淮河山川的落叶与清风,楚地的天空和云彩显得更为厚重。我沿着西方的道路去往东方,瞬间就度过了三个冬天。穿着破旧的衣服,又有谁会可怜我呢?高楼在我脚下,难道我要向别人低头吗?寻找田园和建立家宅是如今的好办法,自己觉得回家的念头十分浓烈。
去完善
释义
1. 淮山:指淮河一带的山地。
2. 楚: 地区名,泛指湘、鄂、赣、皖、苏等长江中下游一带。
3. 西路:此处指的是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所在的西方。
4. 东路:此处指的是作者前往的广东一带,位于汴京的东方。
5. 三冬:指农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这三个月。
6. 貂敝: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一》,用来形容魏国谋士苏秦游说秦国失败,潦倒落魄的样子。这里用来表示自己生活困顿。
7. 季子:指春秋时吴国人季札。这里是作者的自喻。
8. 元龙:典故出自《三国志·陈登传》,曹操部将许汜求见刘备时,刘备问他对陈登的看法。许汜认为陈登豪爽而不讲究礼节。刘备听后反驳道:“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这里用陈登的事例激励自己。
9. 求田问舍:购买田地置办房产。
10. 归欤:即回归故乡之意。
去完善
赏析
《十一月一日早起》是南宋诗人虞俦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表现了对世事人生的思考。
首联“怅望淮山落木风,楚天云雾更重重”,诗人站在高处,眺望远方的淮山和天际的乌云,形象地表现了冬日的景象。落木与重重云雾相互映衬,使诗人在愁绪中增添了几分感慨。
颔联“粤从西路来东路,倏见三冬过一冬”,意味着诗人经过漫长的旅途,辗转多地。在此过程中,时光飞逝,三冬已过,不禁让人感叹岁月蹉跎。
颈联“貂敝人谁怜季子,楼高吾岂下元龙”,引用历史人物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自己遭遇的愤懑与不平。他虽才华横溢,却无人赏识,颇有怀才不遇之感。
尾联“求田问舍今良策,自觉归欤兴颇浓”,诗人意识到寻求安定的生活是此刻的最佳选择,于是决定回归故里,享受宁静的生活。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现实所作出的改变,以及对他乡生活的告别。
整体而言,这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百态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十一月一日早起》是宋代诗人虞俦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北宋时期,具体年份不详。在这首诗中,虞俦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早晨的风景,表达了他的情感和思想。
在北宋时期,虞俦的人生经历丰富。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后因不满当时的政治腐败而辞官回乡。在这段时间里,他深入了解了民间疾苦,这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感慨,反映民间生活。
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北宋正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另一方面,政治腐败、贫富分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在这样的环境下,虞俦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