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前人越州鹿鸣宴
郡国秋闱吁俊辰,行修经治以名闻。
芳筵缥缈开三岛,大乐諠哗彻五云。
高桂折香期月窟,祥星垂彩应天文。
集英唱第麻衣脱,得志无忘贤使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秋天的科举考试中,各个郡国的英才们齐聚一堂,通过学习和修身来提高自己的声望。在这个美好的时刻,盛宴如同梦幻般地举行,音乐如同五云一样热闹。才华横溢的士子们在选拔中脱颖而出,就像桂树的花香传遍了整个月宫。吉祥的星星从天而降,象征着天意的安排。最后,成功中选的士子们脱下麻衣,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他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帮助他们实现梦想的贤明的官员们。
去完善
释义
1. 郡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这里指越州(今浙江绍兴地区)。
2. 秋闱:科举考试中乡试的时间,通常在秋天举行,称为“秋闱”。
3. 吁俊辰:呼吁选拔贤能之士的时刻。
4. 行修经治:品行修养和治理政务的才能。
5. 以名闻:凭借名声为人所知。
6. 缥缈:形容宴席间的氛围如同仙境一般。
7. 三岛:指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8. 大乐:盛大音乐的意思。
9. 五云:五彩斑斓的云彩,用来形容音乐的宏大气势。
10. 高桂折香:意指科举高中,折桂代指高中状元。
11. 月窟:月亮所在的幽深之处,借指皇家宫阙。
12. 祥星:吉祥之星,象征文运昌隆。
13. 应天文:与天文学相符合。
14. 集英唱第:在集英殿举行的唱名仪式。
15. 麻衣脱:脱下麻衣,喻指考生及第后的喜悦心情。
16. 得志:如愿以偿,实现了愿望。
17. 无忘:不要忘记。
18. 贤使君:对地方长官的尊称,这里指赵抃自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越州鹿鸣宴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才选拔、国家治理的期许和赞美。“郡国秋闱吁俊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视,体现了诗人对士人成长的关心和期待。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宴会场景的描绘,表现了社会和谐与繁荣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泰民安的向往。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以桂折香、祥星垂彩等景象,表达了对于士人及国家的祝福和期望。同时,诗人也提醒士人们在获得成就之后,不要忘记感恩那些培育他们成长的人们。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前人越州鹿鸣宴》是宋代诗人赵抃于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创作的一首诗歌。在这首诗中,赵抃以儒家经典《诗经·鹿鸣》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期望和对教育的重视。
赵抃在青年时期即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被选拔为科举状元。然而他在官场上的成就并非一帆风顺,多次受到贬谪。这一时期的赵抃,虽然身处逆境,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对国家治理的热忱。他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宋朝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在这个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赵抃本人就是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他对教育非常重视,认为这是培养人才、提高国家治理水平的关键。
在诗中,赵抃借用了《诗经·鹿鸣》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期望和对教育的重视。他希望朝廷能够选拔贤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他也强调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官员。
总的来说,《次前人越州鹿鸣宴》是赵抃在经历多次贬谪后,仍然保持乐观心态和对国家治理的热忱的体现。他以儒家的教育理念和国家治理的理念为基础,创作出这首诗,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