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石室木
似屈才伸蛇解蛰,似断还连龙蜕骨。
天河失却古槎橜,落在人间撑突兀。
若非胸中磊块洒浇出,老死画工无此笔。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就像一条弯曲的蛇伸展身体解除冬眠,又如一条龙在蜕变过程中断开再连接。天上的银河失去了古老的木桩,掉落在人间支撑起高耸突兀的景象。如果不是因为胸怀壮志的人挥洒着才华,那么即使年老体衰的画工也无法画出这样的作品。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题石室木:诗的题目,"题"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里指的是为描绘一幅名为“石室木”的画作而作的诗歌。
2. 李昴英:宋朝著名文学家,本诗作者。
3. 似屈才伸蛇解蛰:这句描述了画作中的场景,"屈才伸"是指画中树木曲折生长的状态,"蛇解蛰"则用来比喻树木的复苏与生长。
4. 似断还连龙蜕骨:这句同样描述画作中的场景,"似断还连"指树干的断裂和连接,"龙蜕骨"则用以形容树干的质地和形态。
5. 天河失却古槎橜:这句用天河(银河)和古槎(古人用来渡河的木头)的传说来隐喻石室木的珍贵稀有。
6. 落在人间撑突兀:这句描述了石室木从天上落到人间的情景,"撑突兀"表示树的生长状态。
7. 若非胸中磊块洒浇出:这句表明画家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内心的情感波动,"磊块"是诗人自己内心情感的比喻,"洒浇出"则表示将这些情感倾注到画作中。
8. 老死画工无此笔:这句赞美了画作的高超技艺,意为一般的画家即使耗尽一生也无法达到这样的艺术高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构思吸引了读者的注意。首先,诗人将自然景物与神话传说相结合,创造出了极富想象力的画面。“似屈才伸蛇解蛰”一句描绘了在春天里冬眠的蛇苏醒过来的场景,象征着生命力和复苏的力量;“似断还连龙蜕骨”则形象地描述了龙骨从水中脱落的瞬间,暗示着生命的蜕变和成长。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哲思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接下来,诗人通过“天河失却古槎橜,落在人间撑突兀”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将神话传说中的天河与现实中的奇特景观相联系,使得整个画面的意境更加深远。这种跨越时空的想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世界,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和无与伦比的创造力。
在诗人看来,这些奇景绝非偶然,而是“若非胸中磊块洒浇出”。这句话意味着这些壮丽的景色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反映,是他们情感、思想以及生活的积淀。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真正的艺术作品来源于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是对生活体验的独特诠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石室木》是南宋诗人李昴英所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末年(约公元1260年)。当时宋朝正面临着蒙古军队的侵略,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在南宋时期,李昴英曾任广东制置使等职,对国家忠诚,关心民生疾苦。然而,由于时代变迁,李昴英的许多抱负无法实现,他感到郁郁不得志。在这个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对时局的关切。
在这首诗中,李昴英通过对石室木的描绘,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石室”象征着国家的稳定和强大,而“木”则代表民生和国家根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的严重性。
总的来说,《题石室木》这首诗是在南宋末年这一特殊时期,李昴英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交织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述石室木的形象,诗人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关切、对社会矛盾的关注以及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