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
前朝晴暖昨朝寒,细雨催花声不闲。
处处闭门扫蚕蚁,家家垂柳隠绵蛮。
东湾泛艇看人渡,北埭扶筇向晚还。
惟有群山怕陈迹,轻烟冉冉薄螺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昨日阳光明媚温暖,今朝又变得寒冷,细细的雨丝催促着花朵的绽放,一片忙碌的景象。家家户户关起门来养蚕,门前低垂的柳树枝条轻轻摇动,仿佛在隐藏着什么。在东边的港湾里,有人乘船渡水;在北面的堤坝上,有人手持竹杖在傍晚时分归来。唯有那连绵的山峦害怕留下历史的痕迹,轻柔的烟雾在薄如螺髻的山峰间缓缓飘散。
去完善
释义
1. 偶成:表示诗人即兴创作而成这首诗;
2. 张侃: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的文人,号拙庵,作品多描述田园风光;
3. 前朝:前一天;
4. 朝:指早上;
5. 晴暖:晴天且温暖;
6. 雨:动词,下雨;
7. 催花:催促花朵生长;
8. 声:指声音,这里代指雨声;
9. 不闲:忙碌的样子;
10. 处处:每一处;
11. 闭门:关上门;
12. 扫蚕蚁:指养蚕人打扫蚕茧上的蚂蚁;
13. 家家:每家每户;
14. 垂柳:低垂的柳树;
15. 隠:遮掩,遮盖;
16. 绵蛮:代指黄莺鸟;
17. 东湾:东边的水湾;
18. 泛艇:乘船游玩;
19. 看人渡:观看别人摆渡;
20. 北埭:北边的堤坝;
21. 扶筇:拄着手杖;
22. 晚还:晚上回家;
23. 群山:多座山;
24. 陈迹:过去的痕迹;
25. 轻烟:淡淡的烟雾;
26. 冉冉:慢慢升起;
27. 薄螺鬟:形容烟雾萦绕的山峰轮廓。
去完善
赏析
《偶成》是南宋诗人张侃创作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诗中通过对春天的细微观察,展现了自然界的美好与宁静。
首联“前朝晴暖昨朝寒,细雨催花声不闲”,描述了天气的变化莫测。前天的阳光温暖和昨天突然转寒,这种变化让人感叹大自然的不确定性。然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春天的花朵在细雨的催促下争相开放,声音不停歇。
颔联“处处闭门扫蚕蚁,家家垂柳隐绵蛮”,则描绘了春天乡村的景象。家家户户都关上门清扫蚕蚁,用蚕丝制作丝绸,与此同时,每家每户的门前都垂着绿柳,绿意盎然。这一联展现了春日劳动的忙碌与生机。
颈联“东湾泛艇看人渡,北埭扶筇向晚还”,则是诗人从河边的角度看到的景象。在东边的码头上,有人驾着小艇看着人来人往,而在北面的堤岸上,有人拄着竹杖向着傍晚的方向缓缓返回。这一联揭示了人们在春天的活动丰富多样。
尾联“惟有群山怕陈迹,轻烟冉冉薄螺鬟”,诗人将视角转向了群山。连绵起伏的山峦似乎害怕留下任何痕迹,因此它们保持着宁静与平和。而在这宁静的背后,唯有那轻柔的烟雾弥漫在山巅,如同美丽的螺髻一般。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场景描绘和生动的形象刻画,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繁忙而宁静的春天景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偶成》是南宋诗人张侃的一首词,创作于南宋末年。当时国家动荡不安,战乱频发,百姓疾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侃作为一个文人,深感社会的不公和百姓的苦难,但他又无法改变现实,只能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诗词之中。
张侃的一生经历了南宋末年的各种动乱,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对民间的疾苦有着深刻的了解。他在任期间,曾多次为百姓发声,呼吁政府关注民生,但未能得到采纳。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深的失望和无奈。
在同时间段内,南宋王朝已经岌岌可危,蒙古军队的侵略使得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际。然而,朝廷内部却依旧争权夺利,政治腐败严重,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时代背景使得张侃的诗词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