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归附后不仕述怀
舟在中流进退难,发虽种种此心丹。
死为元亮终书晋,生是留侯本事韩。
贫贱不忧知有道,乱离最幸是无官。
岁寒谁似东篱菊,禁得投簪日日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船在河中央进退两难,虽然有很多原因但我的决心依然坚定。生死皆为元亮和留侯的精神归宿,他们是晋朝的书生和汉朝的谋士。贫困和地位低下不会让我担忧,因为我懂得真正的道理;战乱流离时最幸运的事就是没有做官。在寒冷的冬天里谁能像东篱下的菊花那样坚忍不拔呢?它们经得起每天被摘下插在头上的日子。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中流:河流中央,这里指人生的困境或事业的中心阶段。
2. 种种:多种,形容发色的繁多。
3. 元亮:陶潜的字,他是晋朝的诗人,隐士,以高洁的品质而著名。
4. 留侯:张良的谥号,他辅助刘邦建立汉朝,后来辞官归隐。
5. 本事韩:意思是本来应该侍奉韩国(指当时的南宋政权)。
6. 贫贱:贫穷和地位低下,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处境。
7. 乱离:战乱时期,这里指宋朝灭亡后的元朝时期。
8. 东篱菊:语出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寓意隐逸之志。
9. 投簪:丢弃冠簪,表示放弃做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江南归附后不仕述怀》,作者艾可叔以舟中流比喻自己的处境,表现出在世事纷扰、进退两难的境地中,仍有一颗坚定而纯洁的心。诗人引用了陶渊明的典故,表明他像陶渊明一样,愿意为自己的理想而死;同时也表达了向张良学习的愿望,张良本是韩国贵族,后来成为汉朝的开国功臣。诗人通过这两则典故,表达出自己坚守信仰,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诗中还提到“贫贱不忧知有道”和“乱离最幸是无官”,暗示了诗人虽然身处困境,但深知大道理,乐于过平淡的生活,并庆幸自己在乱世中没有做官。最后,诗人用东篱菊的形象来比喻自己高洁的品质,形象地传达了他在困境中的坚韧和不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江南归附后不仕述怀》是南宋末年诗人艾可叔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南宋度宗时期(公元1265年-1274年),艾可叔在此时正值中年,他因科考失意、仕途无望而选择了回乡隐居。这一时期,宋朝国力日益衰弱,政治腐败严重,朝政被权臣贾似道独揽。而与此同时,北方的金国也在蒙古铁蹄下摇摇欲坠,南宋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
艾可叔在诗中以江南水乡为背景,描绘了江南地区富饶美丽的自然风光。通过赞美田园生活的宁静美好,表达了诗人对朝廷腐朽、政治黑暗的失望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在这首诗中展示了他的家国情怀和个人理想,以及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