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
收来老茧倍三春,匹似真棉白一分。
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
衣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
闻得上方存节俭,区区欲献野人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收来老茧足三春,与真棉相较犹胜一筹。
车转轻盈如春雷,纺织秋雪成片。
弓弯如半月夜,弹出云端锦缎。
衣裘度过严冬,吟唱诗人倍感温暖;
机杼不断穿梭,织女一年辛勤不倦。
听闻宫廷崇尚节俭,我愿献上这区区野人之芹。
去完善
释义
1. 艾可叔:清朝诗人。
2. 收来老茧倍三春:指木棉树的果实采集后,经过去皮、晾晒等步骤制成木棉纤维的过程需要约三个月时间。
3. 匹似真棉白一分:将木棉与棉花相比,木棉的洁白程度更胜一筹。
4. 车转轻雷秋纺雪:描述用木棉纤维纺织的过程,把纺车声比喻为秋天的轻雷,将纺出的棉线比作飘落的雪花。
5. 弓弯半月夜弹云:形容夜间织布时的场景,将织布机上的梭子喻为半月的形状,弹出如同云朵般的布匹。
6. 衣裘卒岁吟翁暖:诗人以冬天穿着木棉制成的衣服为歌咏对象,感到温暖和舒适。
7. 机杼终年织妇勤:意味着妇女全年都在辛苦地织布。
8. 闻得上方存节俭:听说皇帝提倡节约,表达了对皇帝的敬仰之情。
9. 区区欲献野人芹:诗人表示自己想献上粗俗却实用的木棉布给皇帝。
去完善
赏析
《木棉》是清代诗人艾可叔以木棉为题材创作的诗词作品。首联描述了木棉的生长过程和特点,表达出木棉的洁白和高贵品质。颔联通过比喻的手法,描绘出木棉在秋风中的摇曳和夜晚云彩的衬托。颈联则歌颂了木棉作为衣物材料的实用价值和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尾联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提倡节俭之风,向皇室献上自己微薄之力的愿望。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木棉的赞美和对劳动人民的关怀,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木棉》是南宋诗人艾可叔的一首描绘木棉花的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2世纪左右,也就是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艾可叔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民生疾苦的社会环境。他曾担任地方官员,亲眼目睹了百姓的生活困苦和国家的动荡不安。这种时代背景对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木棉》一诗中,艾可叔通过对木棉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比喻,将木棉花比作战乱的火焰,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他也通过描绘木棉花的美丽和生命力,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