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树
嗟哉寄生树,微根不自立。
矗矗栖林壑,森森动原隰。
本非梁栋材,唯有禽鸟集。
纵逃千斧侵,宁免寒暑袭。
一朝失所托,早暮不相及。
人生同此寄,百年一呼吸。
湿沫偷呴濡,疏漏强缀葺。
未能与物化,安悟此机入。
吾每叹吾生,忧思继以泣。
托根非其所,举世沦以习。
老枝年岁晚,病叶风雨急。
神山眇何许,瑶草不可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唉,这寄生树真可怜,细弱的根无法独立生长。
它挺拔地立在树林之中,茂盛地在原野上生长。
它本身并不是好的建筑木材,只有鸟类在上面筑巢。
虽然可以避开一次次的砍伐,但又怎能避得过四季的冷热交替呢?
一旦失去了依托的地方,早晚之间就已经不能存活了。
人生的境遇和寄生树相似,一生也不过是一呼一吸而已。
它只能靠着湿气生存,却还要顽强地修补破碎的自己。
不能和万物一起变化,怎么能理解这其中深深的哲理呢?
我常常感叹自己的人生,忧愁的心绪一直伴随着泪水。
它的根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全世界的人都已经习惯于此。
老树的枝条已经到了生命的晚期,病痛的叶子在风雨中摇摇欲坠。
那神秘的神仙居住的山在哪里呢?仙草又怎可能轻易寻得?
去完善
释义
《寄生树》是元朝诗人连文凤创作的一首描绘寄生树命运的诗词。下面是该诗的部分词语注解:
1. "嗟哉寄生树,微根不自立":首联表达作者对寄生树的感叹,"嗟哉"表示感慨,"微根不自立"指寄生树的根基微小无法自主生长。
2. "矗矗栖林壑,森森动原隰":颔联描述寄生树生长在山林之间以及原野溪边的景象。"矗矗"形容树木高耸的样子,"森森"描述林木繁茂的景象。
3. "本非梁栋材,唯有禽鸟集":颈联提及寄生树不是可作为梁柱的优质木材,只能供禽鸟栖息。
4. "湿沫偷呴濡,疏漏强缀葺":颈联描述寄生树依靠湿润的水气维持生命,并在疏漏之处勉强修补。
5. "未能与物化,安悟此机入":尾联讲述寄生树不能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也就无从领悟融入大自然的玄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寄生树》,诗人通过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人生的哲理思考。
首先诗人描述了寄生树的形态,它们根部微弱无法独立生存,只能依靠其他树木存活,即便在高大的林木之中依然显得弱小可怜。虽然无法成为栋梁之材,却成为鸟类栖息的好地方,这是它生存的另一种方式。这种微小的生命状态,也暗含了人在社会中的处境,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却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如同寄生树不能脱离大树一样。
然后诗人又说到了寄生树的命运,尽管它的生命是脆弱的,时刻面临着被砍伐的风险,但同样也无法避免四季的更替、风雨的洗礼。一旦失去了寄生的对象,寄生树的生命就会立刻走向终结。这其实也在表达人生无常的道理,无论我们多么努力,也终究逃不过生老病死这个自然规律。
接着诗人以寄生树的命运为引子,进一步阐述人生哲理。他提出人生就像寄生树一样短暂且脆弱,百年之间就如同呼吸一样短暂,我们应该珍惜当下,努力去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是他也指出,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这个道理,所以才会出现"湿沫偷呴濡,疏漏强缀葺"的现象。
最后,诗人借寄生树的命运感慨自己的人生,表达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同时诗人还呼吁人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不要只是为了生活而生活,应该去追求更高更远的精神境界,才能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生树》是南宋诗人连文凤的一首寓言诗。这首诗以寄生树为主题,寓意当时的社会现象。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76年左右,正值南宋末年,金国灭亡,蒙古崛起,中国正处于乱世之中。
连文凤生活在南宋末期,他在诗中表达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看到社会中的寄生现象,即一些人不劳而获,依靠剥削他人生活,这与正直、勤劳的劳动人民形成鲜明对比。他用寄生树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这种不公正的现象。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由于政治腐败、军事软弱等原因,逐渐走向衰落。与此同时,蒙古势力日益壮大,对南宋构成严重威胁。在这种历史环境下,连文凤通过讽刺寄生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的关注和对正义的呼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