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丘逢甲:清末民国初年诗人。
2. 春愁:表达作者思念祖国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3. 强看山:勉强自己去看山,抒发心中的压抑与苦闷。
4. 惊心:形容对往事的回忆感到恐惧或震惊。
5. 泪欲潸:眼泪快要流下来,表示极度悲痛。
6. 四百人:指当时台湾的民众。
7. 去年今日割台湾:指1895年的《马关条约》签订时,清朝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这一屈辱的历史事件。

去完善
赏析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愁》是清末民初著名诗人丘逢甲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清朝晚期,正值中国封建社会衰落、西方列强侵略加剧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丘逢甲的人生经历丰富而曲折。他曾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后来因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放弃官职,投身到反抗外侮、改革社会的斗争中。
在这首诗中,丘逢甲以“春愁”为题,表达了对国家危亡、民族屈辱的忧虑之情。春天本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但丘逢甲却以此为题,抒发了在祖国风雨飘摇之际,个人忧愁无法排遣的心境。这种情感正是那个时代众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表达了他们忧国忧民、盼望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
此外,这首诗也反映了丘逢甲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在那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既有列强的侵略,又有内部的腐败和纷争。在这种背景下,丘逢甲意识到仅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现状的,必须唤起民众的觉醒,共同抵抗外侮、振兴中华。因此,他在诗中呼吁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担负起拯救民族命运的重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