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君有私印曰「黛玉性情、香菱遭际」,钤之牍尾,意有所感,书此为寄 其二
独怜天付与情痴,妃子琴言弟子诗。此玉不磨香不灭,心头供养已多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独自怜惜这天生的痴情,就像杨贵妃和李白的故事。这块玉不雕琢,香气不会消散,它一直在我的心中供奉了很多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扶风:古县名,位于今陕西省宝鸡一带。这里借指作者自己的情感和遭遇。
2. 私印:私人印章,刻有姓名或其他字样的印记。
3. 黛玉性情、香菱遭际:此处借用林黛玉和香菱两位红楼梦人物的遭遇来寓意自己心中的感慨。
4. 书此为寄:记录下此时的感受以寄托情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诗人对林黛玉和香菱这两位古代才女的爱怜与敬仰。开篇的“独怜天付与情痴”,突显了诗人对她们天生情种的叹惋,同时也是对她们诗意才情的赞美。在诗人的眼中,她们的琴声与诗作仿佛是相通的,寓含着深厚的情感。接下来的“此玉不磨香不灭,心头供养已多时”,寓意着她们的才华犹如天然的玉石一般,即使不被打磨,那香气也不会消逝。而且这种高尚的品格和才华,在诗人心头已经供奉了很多年。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都是对这两位古代才女的无尽敬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创作于清朝末年,正值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作者丘逢甲(1864-1912)是清代末年的著名文人,同时也是民主思想的倡导者,对祖国的命运深感忧虑。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他人生经历的阶段息息相关。
丘逢甲在青年时期便因文采出众而名震京师,受命于危难之际,执掌教鞭,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其中许多人都成为了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然而,时代风云变幻,他的人生轨迹也随之跌宕起伏。在这首《扶风君有私印曰「黛玉性情、香菱遭际」,钤之牍尾,意有所感,书此为寄 其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感慨和抱负。
诗句中的“黛玉性情”和“香菱遭际”分别代表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无奈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尽管他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里,无法改变国家的命运,但他始终坚信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能够在历经磨难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