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元旦试笔
麟笔书春后,将铭绝世功。驰书谕殊域,草檄下群雄。沧海波全定,神州日再中。东西朔南暨,齐颂黑头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新春时节,麟笔书写着成就;用独特的方式记录下显赫的丰功伟业。
传递书信给远方的朋友们,起草檄文向群雄宣告。海上的波涛终于平静下来,华夏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从此南北无界,四方共同歌颂这位伟大的黑发君王。

去完善
释义
1. 麟笔:比喻文才出众。这里指国家有杰出的人材。
2. 书春:即写春联。这里指书写歌颂新年的诗歌。
3. 铭:刻上,记住。
4. 绝世功:举世无双的功业。
5. 驰书:迅速传信。这里指向全国传播新的观念和政策。
6. 谕殊域:向其他国家和地区传递信息。
7. 草檄:起草檄文。古代用来征召和声讨敌人的文书。
8. 下群雄:向各地的有志之士传达信息。
9. 沧海波全定:形容国家海上的安定。
10. 神州日再中:指国家的繁荣昌盛。
11. 东西朔南暨:指全国各地区都得到了发展。
12. 黑头公:指年轻的皇帝,意指皇帝年轻有为。

去完善
赏析
《戊戌元旦试笔》是晚清诗人丘逢甲的作品。戊戌年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这一年,清朝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戊戌变法”。在这首诗中,丘逢甲表达了对国家中兴的希望和信念。
首联“麟笔书春后,将铭绝世功。”以麒麟之文笔描绘春意盎然的景象,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人们将会铭记那些非凡的功绩。颔联“驰书谕殊域,草檄下群雄。”描述了清朝政府向各个地方发送公文,告知变法的信息,号召各地英雄共同支持变革。
颈联“沧海波全定,神州日再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美好愿景,希望大海的波涛能够平静下来,神州大地能够重放光明。尾联“东西朔南暨,齐颂黑头公。”意味着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南方还是北方,大家都会共同歌颂这位头戴黑冠的国家领导者,表达了对领导者的敬仰和对改革的期待。
整首诗充满了乐观和积极的气氛,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和对民族振兴的坚定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戊戌元旦试笔》是清朝末年著名诗人丘逢甲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898年,即农历戊戌年。这一年,正值中国历史上多事之秋,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交织。作为一位爱国志士,丘逢甲对国家的现状忧心忡忡。
在这一年中,丘逢甲的人生经历也相当丰富。他因才华横溢而被任命为广东乡试的主考官,然而就在这一年,戊戌变法失败,朝廷陷入动荡,他的仕途也受到严重影响。此外,他还亲身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亲眼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民众的苦难生活。这些人生际遇使得丘逢甲深感忧虑,同时也激发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戊戌变法是一次试图改变国家命运的尝试,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失败。与此同时,甲午战争更是暴露了清政府在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种种弊端。这些都为丘逢甲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他在诗歌中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