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竹根香炉与人
枯槁形骸惟见,彫残鬓发只留须。
平生大节堪为底,今日灰心始见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槁:枯死,枯萎。在这里形容身体消瘦。
2. 彫残:凋谢,指花叶脱落。这里引申为头发脱落。
3. 须:胡子。
4. 为底:为何,为什么。底,什么。
5. 灰心:比喻失意或意志消沉的状态。这里指作者在经历挫折后失望的心情。
6. 始见渠:终于见到他/它。始,才;见,看到;渠,代词,他/她/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送竹根香炉与人”为题,实际上是对诗人自身境况的哀伤和自省。前两句描述了诗人的外形:“枯槁形骸惟见,彫残鬓发只留须。”这里作者借用竹子喻己,暗示自己如枯槁的竹子和彫残的鬓发,形象地表达了人生的沧桑感。
中间两联则体现了诗人在面对人生曲折时的态度与坚持。第三句“平生大节堪为底”意味着在诗人眼中,尊严和人格是大节所在,不论在何种环境下都要坚守;第四句“今日灰心始见渠”中的“灰心”并非彻底消沉,而是指一种疲惫和无奈的心境。此处诗人自嘲“始见渠”,表现出内心矛盾,既表达了对信念的执着,又表露了人性的脆弱与无奈。
整体来看,诗人借物抒怀,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此诗既有对生命的感慨,也有对生活哲思的探索,展示了诗人深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竹根香炉与人》是南宋诗人杨炎正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89年,正值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南宋政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政治腐败严重,民众生活较为困苦。
在这一年中,杨炎正的个人经历也十分丰富。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后因不满现实而辞官归隐,寄情山水之间。他在此时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与他共同游山玩水的友人。在这首诗中,杨炎正以竹根香炉为寄托,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在这一时期,南宋社会的风俗习惯也影响了杨炎正的诗歌创作。当时的人们喜好焚香,认为香气可以净化空气,陶冶情操。因此,香炉成为了文人墨客们喜爱的礼物之一。杨炎正在此诗中送出竹根香炉,既是对友情的象征,也是对这个时代的反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