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踏莎行

标题包含
踏莎行
宿鹭栖身,飞鸿点泪,不堪更是重阳到。 一襟无处著凄凉。 倚阑堪尽斜阳倒。 瘦减难丰,悲伤易老,淡觞消得黄花笑。 画眉人去玉篦存,浓愁如黛凭谁扫。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栖息的白鹭,远飞的鸿雁,无法承受即将到来的重阳节。 一片衣襟承载不住所有的凄凉,只能依靠栏杆,看尽夕阳西下。 消瘦的身材难以丰满,悲伤的情绪容易衰老,淡淡的酒杯里,只有黄色的花朵在微笑。 梳妆的人已经离去,只剩下玉簪,浓浓的忧愁如同黛色的眉毛,谁能来消除呢?
去完善
释义
1. 宿鹭:指栖息的鹭鸟。 2. 飞鸿:鸿雁,大雁。 3. 不堪:忍受不了。 4.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5. 一襟:整个衣襟。 6. 无著处:无法安放。 7. 倚阑:依靠栏杆。 8. 斜阳:傍晚的太阳。 9. 消得:享受得到。 10. 黄花:菊花。 11. 画眉人:指女子。 12. 玉篦:玉石制成的梳子。 13. 浓愁:深深的忧愁。 14. 如黛:形容深黑色的眉毛。 15. 扫:消除。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名为《踏莎行》,作者是南宋词人杨炎正。全词以重阳佳节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孤独、忧伤的心情以及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宿鹭栖身,飞鸿点泪”,以白鹭和鸿雁两种动物形象分别对应了词人在重阳佳节的孤独感和悲伤情绪。接下来的“不堪更是重阳到”则强调了这一情绪的重压。 紧接着的“一襟无处著凄凉。倚阑堪尽斜阳倒”,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衣襟无法承受住这种凄凉的情绪,只能通过倚靠栏杆看着夕阳缓缓落下,进一步表达了内心深深的哀伤。 下阕中“瘦减难丰,悲伤易老,淡觞消得黄花笑。”则是描绘了作者的自我形象,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以及悲伤情绪的难以消散。而“画眉人去玉篦存,浓愁如黛凭谁扫。”这两句则以女子化妆用品为喻,更加具体地表现出了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哀思。 综上,整首词以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融,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中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一幅浓郁深沉的伤感画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踏莎行》是南宋著名词人杨炎正的一首抒情佳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为南宋中期,即公元1185年至1206年间。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偏安江南,政治腐败,外患频繁。 杨炎正的一生充满波折。他早年曾参加抗金斗争,后因故被贬谪至江西。在江西期间,他结识了著名爱国将领李纲,两人成为知己。然而,好景不长,李纲因反对和议而被排挤出朝,杨炎正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贬至湖南。在这段时期,杨炎正深感世事无常,心中充满了忧虑和哀愁。 当时,南宋政权对内实行苛政,对外妥协求和,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百姓生活困苦。杨炎正在这种情况下,深感自己无力回天,只能以词抒发心中的愤懑与无奈。他在《踏莎行》中写道:“红尘紫陌,东风依旧”,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失望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