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浮山
造化良难测,浮山到寺东。影随潮汐动,奇尽鬼神工。树荫过桥客,花飞近谷风。半帆闲伫立,相望意何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难以捉摸,浮山渐渐靠近寺庙的东方。
影子随着潮汐而舞动,奇景让人叹为观止。
树木的阴影覆盖了过往的行人,花朵在谷风中飘散。
帆影在空中停留,相望之间有着无穷的意境。
去完善
释义
《小浮山》何绛:这首诗描述了小浮山的景色和自然现象,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之情。下面是各句的注释:
1. 造化:指大自然,通常指其创造力和鬼斧神工的能力。
2. 浮山:此处应指小浮山,具体地理位置未详。
3. 到寺东:指到达小浮山的东边。
4. 影随潮汐动:形容小浮山的倒影随着潮汐的变化而变化。
5. 奇尽鬼神工:表示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令人叹为观止,如同鬼神之作。
6. 树荫过桥客:指路过桥头的游客在树下乘凉。
7. 花飞近谷风:描述花儿随风飘落,接近山谷。
8. 半帆闲伫立:描写一艘帆船停在河中,船上的人悠闲地站立着。
9. 相望意何穷:表达了诗人与远方的友人相互思念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小浮山》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小浮山的美丽景色。在诗中,作者运用了“造化”、“浮山”、“影随”、“奇尽”等词句,形象地描绘了小浮山的奇特景观。同时,诗人还通过“树荫”、“花飞”等诗句,展现了小浮山的生机与活力。此外,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小浮山的喜爱之情,以及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感受,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令人陶醉其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小浮山》是清代诗人何绛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清朝康熙年间(约公元1662年-1722年),正值国家逐渐安定、经济开始复苏的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何绛已经经历了一段动荡不安的岁月。他曾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又归顺清朝,是一位具有丰富人生阅历的诗人。在这段时期,他看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同时也对民众的生活疾苦感同身受。因此,在他的诗作中,既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又流露出对社会民生的关注。
这一时期的背景知识主要包括:清朝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以确保农民安心务农;科举考试制度的恢复,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渠道;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得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何绛创作的背景,也为他的诗歌注入了丰富的内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