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叉
引怀良不易,何以汝偏深。委屈空如此,常能令直寻。卷舒存至理,山水托知音。举世谁相似,从无掩善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并不容易,为何你要思考得如此深远呢?
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实在是很多,但只要你坚持正义,总能找到同道中人。
人生中的曲折多变,存有着深刻的道理;山水寄托着知音间的情感。世界上有谁和你相似呢?从来没有谁能够掩盖你的善良本性。
去完善
释义
《画叉》:这是一首描述画作的诗。
1. 引怀良不易,何以汝偏深:这句表示欣赏画作时的情感很难引导出来,但为何这画作却能引发出深深的感慨?“汝”即指画作。
2. 委屈空如此,常能令直寻:这句表达的是画家通过弯曲曲折的描绘手法让观者从复杂中找寻到作品的真正意义。"委屈"在这里是描绘手法的一种说法。
3. 卷舒存至理,山水托知音:这两句描述了画作的内容,“卷舒”指的是画卷的开合,意味着在画中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山水托知音”则暗示作品是通过山水画的形式来寄托作者的内心世界,寻找共鸣之人。
4. 举世谁相似,从无掩善心:这两句赞美画作独特无比,没有谁能和它相比;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希望世界上所有善良的心都能得到显露和尊重的愿望。
以上是《画叉》这首诗的部分词句注释,如需更多请具体指明。
去完善
赏析
《画叉》是清代诗人何绛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画叉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首联“引怀良不易,何以汝偏深”,意为引导自己的情怀并不容易,为何你偏偏要深入到这个地步呢?这里的“汝”指的是画叉,暗示了诗人通过画叉这个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颔联“委屈空如此,常能令直寻”,意味着即使受到委屈也要坚持真理,让正直的人去追寻。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在面对困境时,仍然坚持正义的决心。
颈联“卷舒存至理,山水托知音”,意思是画卷的展开与卷起都蕴含着哲理,山水的寄托需要知音。这句诗强调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知音的渴望。
尾联“举世谁相似,从无掩善心”,表示在世上没有谁与你相似,因为你从未掩饰过自己的善良之心。这句诗赞美了诗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人格。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画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坚定的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画叉》是明末清初诗人何绛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末清初,正值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明朝已经衰落,而清朝正在崛起。战乱、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们在创作上表现出深深的忧患意识。
何绛,原名何纶,字绛,号秋槎,广东潮州府潮阳县人。他在青年时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得到了当地文人士大夫的认可。然而,他的命运并不平坦,他曾两度入狱,饱经磨难。在人生中这段低谷时期,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注。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一方面,明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农民起义和内外战争使得国家陷入了混乱;另一方面,满族人在北方崛起,建立了清朝,逐步统一了全国。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都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感到忧虑,纷纷用诗歌来表达他们的感慨。
何绛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创作了《画叉》一诗。他以画叉为象征,表达了对时局的不满和对国家的忧虑。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就像画中的人物一样,被历史的潮流所左右,无法抗拒。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正是那个时代文人们的共同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