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珠江太史还朝
榆树今朝见,秋风满海涯。故人贤太史,倚棹入京华。江上一杯酒,盘中七月瓜。离筵殊朴略,谅我是田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今日遇见榆树,秋天的大风吹拂着海边。老朋友是位了不起的学者,他撑著船桨进入了京城。我们在江边共饮美酒,餐盘里放着七月的瓜果。离别时的宴席简单而亲切,我相信我们是来自农村的朋友。
去完善
释义
1. 榆树:榆树的繁茂象征离别时的心情;
2. 海涯:指作者所在的海边;
3. 太史:古代官职名,此处指郑珠江;
4. 倚棹:手持船桨,意为乘船出行;
5. 京华:指京城(即北京);
6. 一杯酒:借指与友人相聚时的简单菜肴;
7. 盘中七月瓜:指夏天成熟的瓜果;
8. 离筵:送别宴会的酒席;
9. 朴略:朴实无华;
10. 田家:指从事农耕的农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江边离别图,表达作者与友人郑珠江太史之间的深情厚谊。首联“榆树今朝见,秋风满海涯”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榆树枝繁叶茂,秋风萧瑟,海涯边一片宁静。这里以榆树、秋风和海涯为背景,为全诗奠定了深沉的情感基调。
颔联“故人贤太史,倚棹入京华”中,“故人”指的是诗人与郑珠江的深厚友谊,而“贤太史”则是对郑珠江才华与品行的赞美。这一联表达了郑珠江即将离开故地,踏上返京之路的场景。诗人用“倚棹”一词,形象地描绘了郑珠江悠然自得的神情。
颈联“江上一杯酒,盘中七月瓜”表现了诗人与郑珠江在离别之际,举杯共饮,品尝七月瓜果的情谊。这里的“一杯酒”和“七月瓜”都是具体的生活场景,寓意着两人深厚的友情。
尾联“离筵殊朴略,谅我是田家”则是对这场离筵的描述。尽管宴席简朴,但两人的友谊却无比珍贵。诗人认为这场宴席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足见两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崇祯五年(1632年),广东诗人何绛在送别好友郑珠江时,写下了这首诗《送郑珠江太史还朝》。当时,明朝社会动荡,战乱频发,民生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何绛对好友的离去倍感惋惜,同时也对国家命运充满忧虑。
何绛一生淡泊名利,坚守文人志士的风骨。他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变革中,目睹了朝代更迭带来的沧桑巨变,感慨万千。这首诗既表达了何绛与郑珠江之间的深厚友谊,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切之情。
此外,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还包括明朝后期的宦官专权、腐败堕落等问题。这使得许多有志之士对朝廷失去信心,纷纷投身于抗清事业。何绛虽然未曾直接参与政治斗争,但他的诗作却传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深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