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鼎湖客夜呈湛慈和尚

标题包含
鼎湖客夜呈湛慈和尚
不梦亦不觉,山空月复清。谁能此山上,垂手月中行。万虑已皆寂,一心安所生。何期方丈外,容听夜钟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何绛,字叔清,号东廓,明朝时期著名文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何景明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对何绛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何绛在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不在梦境也不觉清醒,山间空旷月色清明。谁能在这座山上,月下伸出手行走。万千思绪都已寂静,心中安宁何处生。哪里料想方丈之外,还能听到夜半钟声。
去完善
释义
《鼎湖客夜呈湛慈和尚》何绛的注释如下: 1. 鼎湖:位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2. 客夜:旅人的夜晚。 3. 湛慈和尚:一位佛教僧侣。 4. 不梦亦不觉:指心境宁静,无梦无忧。 5. 山空月复清:形容山间寂静,月光清澈。 6. 垂手月中行:形容在月光下缓慢行走的姿态。 7. 万虑已皆寂:形容心中杂念都已消除。 8. 一心安所生:指心无所牵挂,安详自在。 9. 何期方丈外:意料之外的地方。 10. 容听夜钟声:允许听到寺庙里的夜半钟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的寂静山林中,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安宁与净化。首句“不梦亦不觉”,表示诗人心境宁静,无梦无扰。接下来的“山空月复清”,则写出了山中夜晚的宁静、清新和美好。 接下来两句“谁能此山上,垂手月中行”,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向往。诗人想象在这样美好的地方,能够放下一切烦恼,过上宁静的生活。这种生活让人向往,也展示了诗人超脱尘世的境界。 随后两句“万虑已皆寂,一心安所生”,表达出诗人内心已经没有了各种忧虑和纷扰,心境平静如水,心灵也得到了慰藉。最后两句“何期方丈外,容听夜钟声”,则表现出诗人对于能够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聆听钟声的期待。这里的钟声象征着内心的清静与安宁,同时也是对诗人所处环境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鼎湖客夜呈湛慈和尚》是何绛在明朝末年所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歌以鼎湖山为背景,描述了作者在夜晚与湛慈和尚的交流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当时,明朝正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开始寻求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何绛作为一位文人墨客,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于是他在鼎湖山与湛慈和尚结识,并在客夜畅谈人生哲学,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