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自适

标题包含
自适
迹晦心须晦,神清梦亦清。 一窝如斗大,万事等沤成。 风月平章易,山林去就轻。 生生终有累,不若事无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行踪隐秘心灵要沉静,神志清爽梦境也清明。 一个小小的空间却如此充实,世间万物都像水泡一般生成又消逝。 风和月色的评判容易达成一致,离开繁华世界,归隐山林却并不困难。 即使生生不息,终究会有烦恼困扰,不如追求无生的境界,无挂无碍。
去完善
释义
1. 迹晦:指隐居生活,社会交往减少。 2. 心须晦:保持内心的宁静淡泊。 3. 神清:精神爽朗,心态平和。 4. 梦亦清:梦境也清澈透明,无杂念。 5. 一窝如斗大:形容简陋的住所,斗是古代量具,容量约一升。 6. 万事等沤成:万事都像水泡一样短暂虚幻。沤是指水泡。 7. 平章:评议,评论。 8. 风月平章易:对风花雪月的评论很容易做到。 9. 去就轻:进入或者离开山林都很轻松。 10. 生生终有累:追求物质生活终究会带来困扰和负担。 11. 不若事无生:不如过着无欲无求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自适》是南宋诗人贝守一的隐逸诗作,表达了作者逃避世俗纷扰、寻求内心平静的隐士生活态度。 首联“迹晦心须晦,神清梦亦清”,述说了贝守一对隐逸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其中“迹晦”指隐逸者隐匿行踪,远离红尘;“心晦”则表明心灵需保持幽静、淡泊的心态。这两句表露了贝守一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崇尚清心寡欲、宁静致远的内心世界。颔联“一窝如斗大,万事等沤成”进一步强调隐逸生活中的简单与知足。通过对比隐居之处狭小简陋的空间与纷繁复杂的世事,突显了诗人舍离物欲、视名利为浮云的超脱情怀。 颈联“风月平章易,山林去就轻”展示了他远离俗世、与自然为伴的生活画面。“平章易”意味着平和地欣赏风花雪月,反映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而“去就轻”则表现出诗人视山林间隐居生活如无物的达观心态。 尾联“生生终有累,不若事无生”是他反思人生的思考结果。“生生”意味着生死轮回,而“累”表示生命的痛苦和烦恼。诗人认为,尽管生命周而复始,但终究会有烦恼困扰;不如超脱生死,无欲无求,求得心灵的安宁。总之,整首诗借景物渲染与哲理揭示,体现了诗人厌恶世俗纷争、倾心隐逸生活的精神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自适》是清代诗人贝守一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在追求自我内心平静中的怡然自得和处世态度。 首先,我们来看诗词的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清朝晚期,这一时期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下逐渐衰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前途迷茫,心灵无所依托。 接下来,我们来看该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贝守一(1851-1915),字翰庐,号山阴先生,浙江绍兴人。他曾任安徽巡抚署文案、湖南布政使等职,后以候补知府告终。晚年回到故乡,致力于慈善事业。作为一名官员,贝守一经历了晚清社会的动荡不安,对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们普遍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他们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关注和对理想的追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贝守一的《自适》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传达出作者超脱世俗纷扰,寻求内心宁静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