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十七首 其三
以此为津梁,赤体露堂堂。
风光都买尽,当处是家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颂古:宋时禅宗祖师评述古代公案的诗。
2. 释师观:宋朝僧人,号懒庵。
3. 津梁:桥梁。这里指佛家的教法。
4. 赤体:裸露的身体。
5. 露堂堂:光明磊落的样子。
6. 风光:景物。
7. 买尽:花费所有。
8. 当处:当下所在的地方。
9. 家乡:佛教认为心安之处即为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描绘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悟。“以此为津梁,赤体露堂堂”,这句诗表达出诗人对于人生道路的理解,认为人应该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毫无遮掩地展示自己的真实面貌,如同“津梁”一样,是通向彼岸的桥梁。
紧接着,诗人写道:“风光都买尽,当处是家乡”。这两句诗意味着人在生活中会经历各种美好和辛酸的经历,而当我们意识到这些经历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时,我们就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也就拥有了真正的家园。这种领悟使我们在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时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勇敢地追求真实的自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颂古十七首 其三》是唐代著名诗人释师观所作。该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世纪至9世纪,正值唐玄宗和唐德宗时期,这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盛世。
释师观在这个时代的生活颇富戏剧性。他原本出身于书香门第,因科场失利而遁入空门,出家为僧。这使得他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更加深入。他的诗歌作品多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关心,反映百姓疾苦,语言朴素,内容深刻,独具一格。
在释师观生活的时代,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日益巩固。皇帝对佛教的支持使得寺院在经济和政治上都有一定的势力。但与此同时,随着禅宗的传播,禅宗僧人逐渐摒弃了繁琐的佛教仪式,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释师观深受禅宗思想影响,他用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禅宗的理解和实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