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求颂
山童山童,叉手当胸。
高低普应,常在其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中的孩子,双手交叉在胸前。无论高山还是低地,他们总是能在其中适应生活。
去完善
释义
1. 山童:这里指寺庙中的小和尚。
2. 叉手: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恭敬或顺从。
3. 当胸:在胸前,靠近心脏的位置。
4. 高低:这里是泛指的意思,代表所有的事物。
5. 普应:普遍地回应,意指对任何事物都有感应。
6. 其中:这里是指佛法之中,表达了小和尚坚守佛法的意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田园画卷,诗人以孩童作为主要角色,展现了纯真无邪的童心世界。“山童山童,叉手当胸”形象地刻画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形象,他们在山间自由地奔跑嬉戏,双手交叉在胸前,显得那么纯朴可爱。
接下来,“高低普应,常在其中”则传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人生以及宇宙奥秘的深刻理解。他认为无论是高山还是低谷,万物皆在其中,这是一种禅宗的智慧和感悟。诗人以此隐喻告诉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顺其自然,做到宠辱不惊,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顺利前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童子求颂》是南宋诗人释师观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
在释师观生活的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历史的动荡期。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但政治腐败、外患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释师观作为一位云游四方的僧人,他深入民间,亲眼目睹了社会的苦难,这使他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意识。
在这首诗中,释师观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一幅渴望解脱的画面。他认为,孩子们应该从小学习佛法,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人生的真谛。这一观点反映了他在那个特殊时期的深刻洞察力和对众生的悲悯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