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宝勒香轮簇柳阴,宦游清味独沈吟。
野云未散山头暗,春水初生岸脚深。
万里松涛寒食泪,十年萍梗故园心。
狂风又卷残红去,飞落谁家无处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豪华的马车挤满了柳树下的阴凉处,作为一名官员的我独自品味着清净的生活。天空中的乌云还未散去,山头的光线显得昏暗;河边的春天刚刚开始,水位上涨使得岸边显得深邃。思绪飘向了那遥远的长松和滔滔的江水,涌起了深深的乡愁。突然狂风大作,漫天飞舞的花瓣随风而去,不知道会落在哪户人家,无法寻觅。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宝勒:珍贵的马勒。这里指代显贵的车辆。
2. 香轮:装饰华美的车轮,借指华贵的车马。
3. 簇柳阴:形容柳树茂密如簇。
4. 宦游:指做官在外的人。
5. 清味:清淡的味道。
6. 沈吟:沉吟,沉思,喻指闲适的心情。
7. 野云:山野的云气。
8. 松涛: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声音。
9. 寒食:清明节的前一天或两天,民间禁火,只吃冷饭。
10. 萍梗:浮萍和水草的梗茎,比喻行踪不定。
11. 故园:故乡。
12. 残红:凋谢的花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清明》诗描绘了清明节时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心情。首联写出游子乘坐豪华的车马在柳荫下前行,旅途中感受到的清冷滋味让他陷入沉思。颔联描写了山头的乌云还未散去,显得阴暗;河边的春水刚刚生成,使得河岸变得深邃。这两句通过自然景物,展示了清明节的氛围。颈联中的“万里松涛寒食泪”是指诗人看到远处的松树,联想到清明节扫墓的场景,心中不禁涌起离家的悲痛。而“十年萍梗故园心”则形象地描绘出诗人身处异地,思念故乡的心情。尾联中,诗人感慨狂风又将落花吹散,花落谁家无法找寻,暗示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无奈。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家乡思念之情和对生活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明》是南宋诗人冯时行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95年前后,正值宋金对峙时期。冯时行生于书香门第,少年时便才华横溢,闻名乡里。后来入仕为官,但因正直敢言,遭权臣排挤,被贬出京城。
在这段时间里,冯时行亲身经历了战乱和流离失所的痛苦。他走访民间,亲眼目睹了百姓在战争中饱受的苦难。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国家的忧患和民众的痛苦有了深刻的认识。此外,他还了解到朝廷内部的腐败现象,这使他更加坚定地认为,只有改革政治、整顿朝纲,国家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昌盛。
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是,金国不断南侵,宋军屡战屡败,国土丧失严重。朝廷内部纷争不断,权臣当道,政治腐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冯时行深感忧虑,他以诗文为武器,揭露社会弊端,抒发忧国忧民之情。《清明》正是他在这一时期的创作结晶,通过描绘清明节扫墓祭祖的场景,抒发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