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居感伤
迷真渺无始,飘业产钱唐。
外族宗南郡,门风祖偃王。
微缘先劫种,宿习妙龄彰。
父母怜多病,亲宾怪异常。
布花模讲道,画石学题章。
戒印齓年佩,心猿志学狂。
荣名虚准拟,簪组妄思量。
礼乐师周孔,虚无学老庄。
躁嫌成器晚,心竞寸阴忙。
翼翼修天爵,孜孜耻面墙。
内藏儒志气,外假佛衣裳。
每恶销金口,时劳疾恶肠。
手中期得桂,箭下待穿肠。
騃鹿方随燄,坚冰忽遇阳。
系珠知在体,甘露忝亲尝。
要道传三观,真机得妙常。
不然心迹火,任结鬓根霜。
觉路双轮驾,真空两翅翔。
饥来还遇膳,渴去已逢浆。
静处如来室,高眠解脱床。
理高山峭拔,道大海汪洋。
力战魔军散,功扶佛化昌。
空山怜寂寂,尘路笑茫茫。
触境知无著,闲居贵坐忘。
消摇希自了,言说亦何妨。
撰疏松窗冷,挥松古殿凉。
来蒙随力化,真诰应机扬。
达理虽云短,寻文或有长。
圆伊令了悟,法爱教消亡。
性任融凡圣,修宜示否臧。
冥心潜应梦,取验敢垂祥。
事佛身多累,为师道实荒。
衡门连竹石,草屋带林塘。
冬服和絺绤,中飡乏稻粱。
水边云作伴,岩下柏为香。
景物看无厌,幽栖兴未央。
晚篱啼翡翠,春沼浴鸳鸯。
菡萏花如画,嵚崟岫若粧。
飘窗松韵淡,翻砌菊花黄。
放鹤时登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原文:
迷真渺无始,飘业产钱唐。
外族宗南郡,门风祖偃王。
微缘先劫种,宿习妙龄彰。
父母怜多病,亲宾怪异常。
布花模讲道,画石学题章。
戒印齓年佩,心猿志学狂。
荣名虚准拟,簪组妄思量。
礼乐师周孔,虚无学老庄。
躁嫌成器晚,心竞寸阴忙。
翼翼修天爵,孜孜耻面墙。
内藏儒志气,外假佛衣裳。
每恶销金口,时劳疾恶肠。
手中期得桂,箭下待穿肠。
騃鹿方随燄,坚冰忽遇阳。
系珠知在体,甘露忝亲尝。
要道传三观,真机得妙常。
不然心迹火,任结鬓根霜。
觉路双轮驾,真空两翅翔。
饥来还遇膳,渴去已逢浆。
静处如来室,高眠解脱床。
理高山峭拔,道大海汪洋。
力战魔军散,功扶佛化昌。
空山怜寂寂,尘路笑茫茫。
触境知无著,闲居贵坐忘。
消摇希自了,言说亦何妨。
撰疏松窗冷,挥松古殿凉。
来蒙随力化,真诰应机扬。
达理虽云短,寻文或有长。
圆伊令了悟,法爱教消亡。
性任融凡圣,修宜示否臧。
冥心潜应梦,取验敢垂祥。
事佛身多累,为师道实荒。
衡门连竹石,草屋带林塘。
冬服和絺绤,中飡乏稻粱。
水边云作伴,岩下柏为香。
景物看无厌,幽栖兴未央。
晚篱啼翡翠,春沼浴鸳鸯。
菡萏花如画,嵚崟岫若粧。
飘窗松韵淡,翻砌菊花黄。
放鹤时登岭,
飞鸿复绕江。
道心生不已,九序凤初翔。
露滴蕉中滑,风和柳外狂。
偶乘齐物化,抚景足堪伤。
傅氏乘轩尚,荣期掷矩良。
处喧尝冷淡,居僻转轩昂。
睡起形骸爽,醒来意味长。
篇中安名义,欲弃波旬缰。
去完善
释义
《湖居感伤》是宋代诗人释智圆的诗词作品。以下是对该诗的词语注释:
1. 迷真渺无始:“迷真”指迷惑于佛教真理,“渺无始”表示无法追溯其起源。
2. 飘业产钱唐:"飘业"指漂泊不定的人生历程,"产钱唐"指的是出生于浙江钱塘一带。
3. 外族宗南郡:这里“外族”指非汉族,“宗南郡”意味着以湖北南郡为宗族发源地。
4. 门风祖偃王:"门风"指家世门第,"祖偃王"提到祖先源于周代的偃王。
5. 微缘先劫种:"微缘"指微弱缘分,"先劫种"意为在前生遭受苦难。
6. 宿习妙龄彰:"宿习"指前世的习性,"妙龄彰"表明在青春时期展现出这些特点。
7. 父母怜多病:父母因作者体弱多病而感到担忧。
8. 亲宾怪异常:亲朋好友对他的异常之处感到惊讶。
9. 布花模讲道:用花卉图案作为讲经说法的模板。
10. 画石学题章:学习在石头上题写诗句。
11. 戒印齓年佩:“戒印”是佛教术语,表示修行程度的标志;“齓年”指的是童年时代。
12. 心猿志学狂:内心如猿猴般躁动,但学习却非常勤奋。
13. 荣名虚准拟:追求荣誉声名实际上并无固定的标准。
14. 簪组妄思量:追求荣华富贵不过是妄想。
15. 礼乐师周孔: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学习礼节与音乐。
16. 虚无学老庄:潜心研习道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
17. 躁嫌成器晚:性格急躁使人觉得成熟较晚。
18. 心竞寸阴忙:心灵竞争使时光流逝得更快。
19. 翼翼修天爵:勤奋努力修炼道德上的成就。
20. 孜孜耻面墙:努力钻研以免学问浅薄而令人羞愧。
21. 内藏儒志气:内心坚守儒家之志。
22. 外假佛衣裳:外表以佛教信仰为掩护。
23. 每恶销金口:时常警惕不要出口伤人。
24. 时劳疾恶肠:常常用心良苦地对抗邪恶。
25. 手中期得桂:期望能凭自身努力获得成功。
26. 箭下待穿肠:时刻准备接受考验和挑战。
27. 騃鹿方随燄:愚昧的人才会盲目追随火焰。
28. 坚冰忽遇阳:孤独的心灵突然感受到温暖的阳光。
29. 系珠知在体:领悟到真理已在我心中。
30. 甘露忝亲尝:有幸亲自品尝到佛法的甘美。
31. 要道传三观:传播佛学的基本观念。
32. 真机得妙常:掌握佛教奥妙的道理。
33. 不然心迹火: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心境,则容易误入歧途。
34. 任结鬓根霜:任由白发增多,比喻心态淡定。
35. 觉路双轮驾:佛学之路如同两轮马车并驾齐驱。
36. 真空两翅翔:在佛学的道路上振翅飞翔。
37. 饥来还遇膳:饿了便能找到食物,比喻随处都有善缘。
38. 渴去已逢浆:口渴的时候总能找到解渴的水源。
39. 静处如来室:在寂静的地方犹如佛堂。
40. 高眠解脱床:睡眠时可以得到内心的解脱。
41. 理高山峭拔:道理如高山一般陡峭险峻。
42. 道大海汪洋:佛学之道如海洋一般广阔无边。
43. 力战魔军散:战胜自己的心魔,让邪恶势力消散。
44. 功扶佛化昌:助力弘扬佛法。
45. 空山怜寂寂:喜欢山中静谧的生活。
46. 尘路笑茫茫:对尘世生活充满无奈和感叹。
47. 触境知无著:面对外界事物要保持无执着的心态。
48. 闲居贵坐忘: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忘记世俗纷扰。
49. 消摇希自了:希望自由自在地度过每一天。
50. 言说亦何妨:表达观点和言论也没有什么妨碍。
51. 撰疏松窗冷:写作时窗户透出寒冷的空气。
52. 挥松古殿凉:挥舞着扇子给古老的寺庙带来凉爽。
53. 来蒙随力化:受益于随机点化的力量。
54. 真诰应机扬:根据机缘宣扬佛家的教诲。
55. 达理虽云短:领悟道理虽然短暂。
56. 寻文或有长:理解经文可能需要长久的时间。
57. 圆伊令了悟:通过修习圆满的智慧达到彻底觉悟。
58. 法爱教消亡:消除对佛法的执着之爱。
59. 性任融凡圣:本性能够融合平凡与神圣。
60. 修宜示否臧:修行应当表现出好坏优劣。
61. 冥心潜应梦:虔诚的内心会在梦中得到回应。
62. 取验敢垂祥:敢于从梦境中寻找预兆。
63. 事佛身多累:侍奉佛祖有时会给自己带来许多困扰。
64. 为师道实荒:传授佛法有时候会感到迷茫。
65. 衡门连竹石:简陋的门庭旁围绕着竹林和石头。
66. 草屋带林塘:茅草屋周围有树林和水塘相伴。
67. 冬服和絺绤:冬天穿着粗麻制成的衣物。
68. 中飡乏稻粱:中午饮食缺乏稻米和高粱等主食。
69. 水边云作伴:水边的云朵成为我的伙伴。
70. 岩下柏为香:岩石下的柏树散发出香气。
71. 景物看无厌:欣赏美景让人百看不厌。
72. 幽栖兴未央:在幽静的住所里兴致盎然。
73. 晚篱啼翡翠:傍晚时分翠鸟在篱笆上鸣叫。
74. 春沼浴鸳鸯:春天的水塘里鸳鸯在沐浴。
75. 菡萏花如画:荷花盛开的美景如画。
76. 嵚崟岫若粧:奇峻的山峰仿佛是大地的妆容。
77. 飘窗松韵淡:透过窗户传来松树的风韵。
78. 翻砌菊花黄:菊花在台阶上竞相开放。
79. 放鹤时登岭:闲暇之时放飞仙鹤登上山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湖居感伤”,诗人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其归隐田园的生活状态与心境。诗中表达了诗人与佛道的深刻联系,以及其对尘世纷扰的淡定态度。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悠远,使人心旷神怡。以下是对该诗的赏析:
首联,“迷真渺无始,飘业产钱唐”,诗人以一个疑惑而悲伤的开篇引出主题,描述其因为追求真理而在世间漂泊不定的生活经历。
颔联,“外族宗南郡,门风祖偃王”,这两句暗含诗人对自己身世的回顾,表达了对祖先的怀念和对家族的自豪。
颈联,“微缘先劫种,宿习妙龄彰”,诗人提到了自己的因缘际会,感叹命运无常,但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从年少时期就对佛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接下来六句,“父母怜多病,亲宾怪异常。布花模讲道,画石学题章。戒印齓年佩,心猿志学狂。荣名虚准拟,簪组妄思量。”,详细描述了诗人的生活细节,包括他因身体多病而受到父母的关爱,亲友对他的好奇与关注,他在布花和画石上尝试传授道理与诗篇,以及在年少时就已佩戴起象征着信仰的戒印等。
随后,“礼乐师周孔,虚无学老庄。躁嫌成器晚,心竞寸阴忙。翼翼修天爵,孜孜耻面墙。内藏儒志气,外假佛衣裳。”,这八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期许,即既要学习儒家礼仪音乐,也要领悟道家虚无哲学;虽然生活忙碌但他仍然孜孜不倦地修行,以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为目标;内心深藏儒家的壮志雄心,外表却借由佛教的外衣表现出与世无争的态度。
紧接着四句,“每恶销金口,时劳疾恶肠。手中期得桂,箭下待穿肠。騃鹿方随燄,坚冰忽遇阳。”,则是诗人对世俗的一些看法,表示他厌恶那些华丽的言辞,时常为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感到痛心;同时他也有着自己的期望,希望自己能够实现目标,如同箭下的猎物,即便困难重重也能勇往直前。
然后八句,“系珠知在体,甘露忝亲尝。要道传三观,真机得妙常。不然心迹火,任结鬓根霜。觉路双轮驾,真空两翅翔。饥来还遇膳,渴去已逢浆。静处如来室,高眠解脱床。”,这八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信仰的坚定,认为自己的觉悟如同两轮的车,能驶向正确的道路;心灵的修炼则如两只翅膀,能帮助自己在广阔的空间飞翔。他认为,只要内心保持平静,就能找到解决困境的方法,就如同饥饿了会有食物,口渴了会有水喝一样。
在接下来的四句中,“理高山峭拔,道大海汪洋。力战魔军散,功扶佛化昌。”,诗人强调了道理的高深和道路的宽广,表示自己通过努力,已经战胜了心中的邪念,并且推动了佛教的发展。
最后,“空山怜寂寂,尘路笑茫茫。触境知无著,闲居贵坐忘。消摇希自了,言说亦何妨。撰疏松窗冷,挥松古殿凉。来蒙随力化,真诰应机扬。达理虽云短,寻文或有长。圆伊令了悟,法爱教消亡。性任融凡圣,修宜示否臧。冥心潜应梦,取验敢垂祥。事佛身多累,为师道实荒。衡门连竹石,草屋带林塘。冬服和絺绤,中飡乏稻粱。水边云作伴,岩下柏为香。景物看无厌,幽栖兴未央。晚篱啼翡翠,春沼浴鸳鸯。菡萏花如画,嵚崟岫若粧。飘窗松韵淡,翻砌菊花黄。放鹤时登岭,携琴每渡江。安心恬愉适,闲暇乐无疆。”,这部分描绘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他既欣赏宁静的山林景色,也对繁华的尘世生活充满期待。然而他并不执著于这些外在的享受,而是更注重内心的平静和充实。他表示自己向往那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达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湖居感伤》是宋代高僧释智圆的一首抒发人生哲理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86年,此时正值北宋中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佛教在社会地位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僧侣们的生活也相对较为清苦。
释智圆在这首《湖居感伤》中,以湖边所见的花开花落、雁来雁往的景象,以及古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现了他对人生无常和命运不可捉摸的感慨。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在佛门,却仍有红尘牵挂之情。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下,僧侣们在追求心灵宁静的同时,仍然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影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