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
鸦翻夜色一林枯,自放重帘拥兽炉。酒罢检书销画烛,更阑觅句数铜壶。松声警枕风逾怒,梅影横窗月不孤。料得金台乡思里,也随清梦到澄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幕中乌鸦翻飞,整片树林显得十分萧条。我独自一人,放下厚重的窗帘,围坐在暖炉旁。饮尽杯中酒后,开始整理书籍,蜡烛也逐渐熄灭。夜深之时,寻找诗句,细数时间。风声如警铃,吹过松树更加激荡,月光洒在梅花上,倒映出孤单的影子。我猜想在遥远的金台,那些思念的人也在夜晚凝望著平静的湖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鸦翻夜色:比喻乌鸦在夜间飞行。
2. 一林枯:形容一片树林在冬季变得枯萎。
3. 重帘:多层窗帘。
4. 兽炉:古代的一种取暖器具,形状像野兽,内有炭火。
5. 检书:翻阅书籍。
6. 画烛:装饰精美的蜡烛。
7. 更阑:指夜深时分。
8. 觅句:寻找诗句。
9. 铜壶:古代的计时器,此处指时间。
10. 松声警枕:形容风声在枕头边响起。
11. 梅影横窗:描述梅花投影在窗户上的景象。
12. 月不孤:月亮不会孤单。
13. 金台:古代对北京的别称。
14. 乡思:思念故乡的情感。
15. 澄湖:清澈的湖泊。

去完善
赏析
《寒夜》是一首描绘冬夜景象的诗词,以“鸦翻夜色一林枯”开篇,通过对乌鸦在寒冷的夜晚飞翔和树林被寒冷的夜晚覆盖的形象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冬季的寒冷气氛。接着,诗人通过“自放重帘拥兽炉”的表达,描述了自己在室内躲避寒冷的情景,同时传达出人们对温暖的渴望。
随后,诗人在“酒罢检书销画烛,更阑觅句数铜壶”中,描绘了自己在寒冷夜晚的活动:饮酒、读书、寻找诗句等,这些都是文人墨客在冬夜经常进行的休闲活动。而“松声警枕风逾怒,梅影横窗月不孤”则是通过风声、松声、月光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展现出冬季夜晚的氛围。
最后,在“料得金台乡思里,也随清梦到澄湖”中,诗人想象着远在异乡的亲友也在思念着自己,同时也暗示着诗人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对季节变换的感受,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寒夜》是宋代文学家汪藻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117年,当时正值北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汪藻生于书香世家,早年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凭借才华横溢的文采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他逐渐对现实政治产生失望情绪。这首《寒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这寒冷夜晚的心情:月华如练,北斗阑干,预示着世道的苍凉和作者的无奈。而“关山昨夜东风转”则暗示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以及对他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从整体上看,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个人命运和家国之思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