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彦达
扶藤有兴即东西,不用花骢向月啼。
闲看浮云倚危峤,静临流水瞰寒溪。
过频幸乐鸡豚社,归暮何忧虎豹蹊。
肯似世尘名利客,班荆折柳怅分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扶藤兴致来时便四处游荡,不需骑马追逐月光。
闲暇时倚靠高山远望浮云,静静地欣赏流水的清凉。
时常在农家的鸡豚社里感受到欢乐,傍晚归来不必担心道路上的虎豹。
世人都在追逐名利,而我们却因离别而遗憾不已。
去完善
释义
1.扶藤:攀缘在其他物体上的藤本植物。这里指攀登藤本。
2.花骢:一种毛色驳杂的马。这里指骑马。
3.危峤:高峻的山峰。
4.瞰:俯视,往下看。
5.鸡豚社:农村拜神祈福的活动。
6.归暮:傍晚回家。
7.虎豹蹊:危险的道路。
8.班荆折柳:指朋友分别时互相赠送的礼物。
9.分携:离别。
去完善
赏析
《和彦达》是南宋诗人胡寅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名利的淡泊态度。
首联“扶藤有兴即东西,不用花骢向月啼”,描述了诗人不受拘束的生活状态,随心所欲地四处游历,无需借助华丽的外物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其中,“花骢”指的是毛色斑斓的马匹,“向月啼”表示马儿朝着月亮嘶鸣,象征着追求名利的行为。
颔联“闲看浮云倚危峤,静临流水瞰寒溪”,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境,静观风云变幻,亲近山水美景。其中,“危峤”指险峻的山峰,“寒溪”则描绘了清澈的溪流,二者共同营造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美景。
颈联“过频幸乐鸡豚社,归暮何忧虎豹蹊”,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在频繁往来于乡间的同时,还能享受到农家乐趣,晚上回到家中也无需担忧虎豹出没。其中,“鸡豚社”泛指农村家庭聚会,“虎豹蹊”则暗示了村野环境中的潜在危险。
尾联“肯似世尘名利客,班荆折柳怅分携”,传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不屑,愿意与友人分享美好时光,而不是为名利奔波劳碌。其中,“班荆折柳”表示一起休息、互诉衷肠的场景,“怅分携”则表达了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风光、乡村生活以及友情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恬淡自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名利的淡泊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彦达》是南宋诗人胡寅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45年,正值南宋初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金国入侵、靖康之变等。这些事件使得国家陷入混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胡寅生活于这个动荡的时期,他的家庭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然而,他在青年时期遭遇战乱,被迫离家避难。这种人生际遇使他深刻地体会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也使他对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在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内部党派纷争不断,政治斗争激烈。一方面,有像岳飞这样的爱国将领誓死保卫家园;另一方面,也有像秦桧这样的奸臣出卖国家利益。胡寅身处这样一个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担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传达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以及对民族精神的赞美。
综上所述,《和彦达》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战乱、政治斗争和民族危机的时代。诗人胡寅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对国家的深切关怀,创作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