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人重钓归。秋山入帘翠滴滴,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八、九月份芦苇花飘散纷飞,南溪的老人再度垂纶归来。秋天的山林映入眼帘,翠绿欲滴。相比之下,反而觉得商山四皓过于忧虑世事,出于道义而参与了立储风波,其实应该超然物外,不必为皇家的是非而费心。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渔父:这里指的是钓鱼的人。
2. 张志和:唐朝诗人,字子同,号玄真子。
3. 芦花:芦苇的花,在这里形容秋天的景象。
4. 南溪:南方的小溪,这里指代隐居的地方。
5. 老人:这里指张志和本人。
6. 重钓归:再次垂钓归来。
7. 秋山:秋天的山景。
8. 入帘翠滴滴:形容山色翠绿,像水滴一样。
9. 四皓:古代四位隐士,分别为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
10. 储皇:即太子,这里指唐肃宗李亨。
11. 定是非:判断对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渔父》是一首描绘渔父生活的诗。诗人张志和在八、九月芦花飘飞的时节,看到了南溪老人钓鱼归来的场景,心生感慨。秋天的山水仿佛滴翠一般,让人心旷神怡。然而诗人却认为,当年四皓为了储君之事而出世争论,其实并没有什么必要。诗人以山水之景衬托渔父的宁静生活,表达了对渔父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的赞美,同时也传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渔父》这首词作于唐代天宝年间,正值唐玄宗晚年政治日益腐败,国家渐趋衰落的时期。这段时间内,诗人张志和的生活也颇有些波折。他在青年时期曾官至待诏翰林,但因直言不讳地劝谏皇帝而遭贬谪。这使得他对官场感到失望,转而选择归隐田园,过上了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张志和对人生有了更深的领悟。他深感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沧桑,因此,在《渔父》这首词中,他通过描绘江上的捕鱼情景,传达了自己对人生态度的看法。词中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等诗句,展现了诗人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心境,体现了他对现实世界的超脱和豁达。
总的来说,《渔父》这首词是张志和在经历人生起伏和时代变迁后,对生活态度的深度思考的体现。它既反映了诗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遭遇和心境,也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