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元直
畴昔相要学娄空,蹉跎行即叹龙钟。
三千牍欠东方奏,十万兵无小范胸。
大愧入关歌一箭,终期出塞传三烽。
蓬莱有愿占云气,又羡江山笔墨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过去约定一起学习高深学问,岁月蹉跎不禁感慨自己已老态龙钟。
我还有三千篇论文等待写作,却没有小范那样的军事才能。
惭愧于我不能像箭一样迅速进入关卡,但我期望最终能像烽火一样传承真理。
我希望将来能在蓬莱岛学习云气和天象的知识,同时也羡慕那些能够记录江山之美的作家们。
去完善
释义
《和元直》是宋代诗人薛季宣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每句的注释:
1. 畴昔:往昔,从前。
2. 娄空:指娄敬(前200年-前154年),西汉初年的著名谋士。他因劝谏刘邦定都长安而被封为关内侯。这句诗句表示作者以前曾想要学习娄敬的智慧。
3. 蹉跎:指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4. 行即:即将,马上。
5. 龙钟:形容老年人的衰老状态。
6. 三千牍:指很多书。牍,古代书写用的木板。
7. 东方:这里指东方朔,西汉文学家,以才智著称。
8. 十万兵:指北宋时期的名将范仲淹。
9. 小范:即范仲淹。
10. 大愧:深感惭愧。
11. 入关:指进入关中地区,这里代指陕西一带。
12. 一箭:指后羿射日的故事,比喻文采出众。
13. 终期:期待。
14. 出塞:指离开边塞,这里代指远离边境的繁华地区。
15. 三烽:古代烽火台传递军情的信号,三烽表示敌人来袭。
16. 蓬莱:传说中的仙山。
17. 云气:古代认为云气与人的命运有关,通过观察云气的变化可以预测吉凶。
18. 江山:江河山川,泛指大自然的美景。
19. 笔墨供:提供写作素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和元直》,作者是南宋的薛季宣。诗中的"元直"指的是元末明初的文人郑元直,他与薛季宣志同道合,共同为当时的文学和史学做出了贡献。薛季宣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与元直之间深厚的友情以及共同追求的理想。
首先,诗人回忆了与元直共度的时光,表达了他们年轻时立志学习古人智慧、施展抱负的雄心壮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年纪渐长,事业上的成就却未能如预期,这让诗人感叹不已。
接着,诗人用"三千牍欠东方奏,十万兵无小范胸"这两句表达了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三千牍"指的是古代文人的书卷,这里指代文学才能;"东方"则是对朝廷的称呼。诗人认为自己虽有文学才华,却未曾在朝廷中发挥出来,表达了对自己的遗憾和对国家的不满。"十万兵"借用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的故事,形容自己虽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未能像小范雎那样为国家献策献力。
紧接着,诗人用"大愧入关歌一箭,终期出塞传三烽"这两句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大愧"意味着诗人对自己的现状感到羞愧,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坚持信念,勇往直前。"入关歌一箭"取自战国时期的典故,表示诗人愿意投身沙场,为国效力;"出塞传三烽"则是借用唐朝边疆报警烽火的故事,表示自己期望能像古代的边防战士一样,为国家守疆固土。
最后,诗人以"蓬莱有愿占云气,又羡江山笔墨供"收篇,表达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蓬莱"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境,诗人借此寓意自己的理想抱负;"云气"则是象征祥瑞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同时,诗人还表达了对江山风景的热爱,以及对书法绘画艺术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抱负的追求。虽然人生道路充满波折,但诗人始终坚定信念,矢志不渝,这种精神境界令人敬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元直》是南宋诗人薛季宣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184年前后。薛季宣是南宋初年的著名文人、官员,曾任地方官职,主张改革政治,提倡儒家之道。他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抒写个人情志为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和元直》这首诗中,薛季宣以春天为背景,通过对桃花、柳絮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眷恋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正值南宋时期,当时金国南侵,宋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在这样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薛季宣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他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思考和对时代命运的关切。他在诗中写道:“独立东风里,无言又一年。”这既是对自己年华逝去的感慨,也是对国家局势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