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
麦穗虽干耳,秧苗未吐心。
正须云泼墨,生怕日流金。
气鬰山堂润,风回竹迳阴。
称人三四点,争道即为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麦穗虽然干枯,秧苗还没有抽出嫩心。正需要云雾泼洒笔墨,又怕阳光太过强烈流失金黄。空气郁积在山间学堂滋润人心,微风拂过竹林小径带来阴凉。世人说得三言两语,争着告诉别人这就是甘霖。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麦穗虽干耳:指麦子已经结实,但是麦穗还没有饱满,仍有干瘪的现象。这里"干耳"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麦穗尚未成熟的景象。
2. 秧苗未吐心:指水稻的秧苗还没到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时秧苗还未生长出来。"吐心"是指水稻的生长阶段,一般指稻谷即将成熟的时候。
3. 正须云泼墨:形容天空中的云朵像泼墨一样,暗示即将下雨的天气现象。
4. 生怕日流金:意指怕阳光过于强烈,造成水分蒸发过快。"流金"在此处表示炎热的天气,阳光照射如同金子般闪闪发光。
5. 气鬰山堂润:形容湿润的山间空气在山堂周围环绕,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气鬰"是指气流在山谷之间回旋。
6. 风回竹迳阴:表示微风吹过竹林的小径,给行人带来阴凉。"竹迳阴"指的是走在竹林小径上感受到的凉爽。
7. 称人三四点:指天空中仅有三四个雨滴落下,意味着刚刚进入降雨初期。"称人"有适可而止之意,此处借指刚刚开始的细雨。
8. 争道即为霖:意思是大家一听到要下雨的消息就争抢着说这是甘霖。"争道"表示争先恐后地说,"为霖"指的是降下滋润万物的雨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喜雨”,实际是在描述农人在久旱不雨后,急切盼望甘霖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农作物的描绘和天气情况的叙述,生动地展现了农民辛勤劳作、期待丰收的场景,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农耕生活的关切和对百姓的同情。
首联通过写麦子虽然收成无望,但稻田的秧苗还未来得及生长,形象地说明了降雨对农作物的重要性。颔联则用了“泼墨”和“流金”两个比喻,分别形容乌云密布的天空和阳光照射大地的景象,凸显了农民们盼望降雨的热切心情。颈联进一步通过描绘山间的湿气和风过竹林的阴凉,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气,也表达了诗人在观察自然的同时,对于雨的渴望之情。
尾联则以农民的欢声和笑语作为全诗的高潮,勾勒出百姓因及时雨而喜悦的生动场景。整体而言,此诗通过对农作物、天气变化以及山间景色的描绘,巧妙地将农民对春雨的热望与期盼融入其中,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喜雨》是南宋诗人薛季宣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1127-1279年),此时中国正处于宋金对峙的历史时期。
在南宋初期,薛季宣因战乱失去了家园,辗转多地谋生。他曾在汴京、扬州等地游历,对当时的民生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在这段时间里,他结交了陆游、辛弃疾等著名文人,共同探讨诗词歌赋,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薛季宣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于自然气候变化的关切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对民生福祉的关注。
在薛季宣生活的时代,南宋政权偏安江南,北方大片土地沦于金人之手。战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农业受到极大破坏。而雨水又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因此诗人对于喜雨的期盼,实际上反映了广大农民对于安定生活和丰收的渴望。在诗人的笔下,雨水不仅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更是关乎百姓生计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元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