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
狐死正丘首,鸢飞翰戾天。
乃知司马晋,不若慕容燕。
济乱须人杰,投机赧世贤。
长江千古恨,南北几陈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狐狸死去时将头朝向自己的巢穴,老鹰飞翔时目标锁定天空。由此可知司马晋的灭亡并非因国力弱小,而是缺乏像慕容燕一样的英勇善战者。在国家混乱时期需要有人才力挽狂澜,那些趁乱谋求私利的小人就不足以称道了。长江悠悠千古,留下了多少南北分裂的历史教训。
去完善
释义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赏析
《感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薛季宣对历史事件的感慨和对现实社会的忧虑。诗歌开篇引用狐死正丘首、鸢飞翰戾天的典故,暗含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其所处时代的忧虑。接下来的“乃知司马晋,不若慕容燕”则是对历史的反思,揭示了司马晋不如慕容燕这一事实,暗示了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和民众的疾苦。
接下来,“济乱须人杰,投机赧世贤”则是对贤才的期待。诗人认为要拯救混乱的时局,需要杰出的人才,而那些热衷于投机取巧的人,则应该感到羞愧。在这里,诗人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以及对投机取巧者的厌恶。
最后两句“长江千古恨,南北几陈编”,以长江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深深遗憾。长江自古以来就承载了无数的历史事件,南北分裂的局面已经持续了数百年,诗人对此表示深深的痛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事》是南宋诗人薛季宣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南宋时期。
薛季宣生活在南宋中叶,这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的时代。他在青少年时期曾随父宦游四方,接触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使他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父亲薛叔似是南宋抗金名将,因此他从小就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影响下,他立志要为国家做出贡献。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薛季宣正处于人生的低谷。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导致国家局势日益恶化。他身为一名爱国志士,对此深感痛心。这首诗就是他在这种情况下有感而发的。
在这首诗中,薛季宣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忧虑,表达了对国家的担忧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他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南宋朝廷的腐朽无能,以及人民生活的不幸。他希望世人能够警醒,共同努力,挽救国家的危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