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台诗六首 其一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宰相有权分割国土,但孤独的臣子却无法改变大局。乘坐小船离去如同古人范蠡(鸱夷子)一般,回顾江河山岳,心中不禁黯然神伤。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离台诗六首:指清朝文人丘逢甲写的关于离台的六首诗。这里选的是其中第一首。
2. 宰相:古代中国官职,最高行政官员。
3. 割地:指丧失领土。
4. 孤臣:孤单无助的臣子,这里形容自己力量弱小。
5. 无力可回天:无法挽回局面。
6. 扁舟:小船。
7. 鸱夷子:指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改名鸱夷子,乘舟游于五湖。
8. 回首河山:回头观看国土江山。
9. 意黯然:心情沮丧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离台诗六首 其一》是一首表达了作者痛心祖国山河破碎、为无力挽救局面而忧心如焚的诗。诗中,“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两句,描绘了国家在权臣的操控下割让领土的现实,表现出诗人孤立无援、无法力挽狂澜的无奈心情。接着,“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表达了诗人在此情境下选择离开,然而即使远离朝廷,仍然无法忘怀祖国的锦绣山河,内心感到深深的痛惜和哀伤。全诗以生动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揭示了晚清政府的腐朽与无能,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关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离台诗六首 其一》是清朝诗人丘逢甲在甲午战争期间创作的诗歌。创作时间是公元1894年,正值清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一年。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列强侵略、国家危机四伏的境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台湾也被割让给日本。此时,诗人丘逢甲恰好在台湾担任官职,亲眼目睹了战争带来的灾难和民众的痛苦生活。
在人生的这个阶段,丘逢甲满怀忧国忧民之心,渴望报效祖国。他积极参与战事,希望能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贡献。然而,战争的结果却让他的理想破灭,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民众面临异族统治的苦难。这使得丘逢甲深感痛惜,于是挥笔写下这六首诗歌,以抒发自己对家国沦丧的悲愤之情和对故土深深的眷恋。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