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无月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整座城市的灯火如同烟雾般弥漫,一轮明月却似乎被天空与海洋隔开。
传说在茫茫海上有六位神仙,他们看到这座神山已经被淹没长达三年之久,不禁流下了泪水。
这已是月亮失去光辉的第三年了,月光应在家乡的地方更加明亮。
我渴望在海上寻找失去的月亮,希望能在凌晨的梦中飞跃海洋抵达它。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丘逢甲:清代文学家,字仙根,号蛰庵、闲署。
2. 元夕:农历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
3. 灯市:指元宵节期间举行的大型花灯展览活动。
4. 宝月:指元宵之夜的明月。
5. 六鳌仙:古代神话中的一位神仙,据说他居住在岱舆、员峤两座仙山。
6. 神山沦没:这里的“神山”指的是台湾,“沦没”指被割让给日本。
7. 五更:古代时间划分,从黄昏到拂晓的一夜分为五更,五更为天将亮之时。
8. 鲲洋:此处借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典故,意指广阔的海洋。

去完善
赏析
《元夕无月》丘逢甲这首七言绝句描绘了元宵佳节时的景象,同时传达了深沉的乡愁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首句“满城灯市荡春烟”描述了元宵节时灯火辉煌的盛况,如同春天的云烟般弥漫全城。次句“宝月沉沉隔海天”则暗示了明月被厚重的云层所遮掩,无法看见,这象征着国家的困境和民众的悲哀。
接下来的两句,“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诗人以六鳌仙人的眼泪来比喻国家的苦难,神山沦陷已有三载,这是诗人对国家命运深深担忧的表现。
接着的“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异乡度过三个没有明月的元宵节的哀伤,他渴望在故乡的月光下共度元宵。
最后两句“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是诗人表达了他要追寻那失去的明月,跨越重重阻碍回到故乡的梦想。然而,梦想虽美好,现实却是无法轻易实现的。在这首诗中,丘逢甲将个人的思乡之情与民族大义紧密相连,充满了深沉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元夕无月》是清朝诗人丘逢甲在元宵节时创作的诗词。这首诗写于1895年,当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作为一位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诗人,丘逢甲对这一事件感到无比愤慨和痛心。
丘逢甲是台湾宝山人,生活在台湾开垦时期,他的生活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参与抗击荷兰侵略者的战斗,成为民族的骄傲。后来他举家迁移到广东,成为了著名的文人墨客。
在他创作这首《元夕无月》的时期,丘逢甲不仅面临着国土沦丧的悲痛,还忍受着人生低谷的困苦。但他始终坚定信念,用诗歌传递出强烈的爱国情操和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期许。在他的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中国人民渴望民族复兴、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