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书赠义军旧书记四首 其二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啼鹃唤起东都梦,沈郁风云已五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作为一位宰相,有权力决定是否割让土地;而一介小臣却无力改变局势。唯有伤心的小鸟唤起了对故土的回忆,这片天地间的风风雨雨已经飘荡了五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宰相:古代中国官僚制度中最高职位的官员,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
2. 割地:指把国家的领土分给其他国家和势力,此处暗示当时的清朝政府在外国势力的压力下割让土地。
3. 孤臣:孤独无助的臣子,在这里指的是自己作为一个忠诚的臣民但无法改变局势。
4. 啼鹃:杜鹃鸟,经常被称为“望帝啼鹃”,传说中蜀国国王杜宇死后的化身,寓意悲伤与希望。
5. 东都:古代中国的洛阳,此处以东都借指北京,清朝的首都。
6. 沈郁:沉闷压抑的氛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宰相割地、孤臣无法挽回败局的历史背景为基础,表达了作者对局势的忧虑和愤懑。诗中的“啼鹃”意为杜鹃鸟的悲鸣,象征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呼唤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盼。全诗情绪沉郁而激昂,形象生动,深刻揭示了时局的严峻性,展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有感书赠义军旧书记四首 其二》是清代诗人丘逢甲在光绪年间创作的一首抒怀诗。此时正值清朝末年,鸦片战争后,国家积贫积弱,外患不断,民众疾苦日甚一日。
丘逢甲出生在书香世家,年少时即有才名,且深怀家国情怀。他曾组织义军反抗外敌入侵,英勇抗击,展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节。然而在历史的洪流中,他的努力并未改变国运颓败的局面。在这一背景下,诗人感慨万千,遂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本诗通过描绘战后荒凉、民不聊生的景象,强烈地表达了对民族危机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矢志不渝、坚定信念,誓要重整河山,恢复故国的壮志豪情。这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家国情怀,是丘逢甲内心情感的真挚写照,也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忧国忧民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