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容府韦中丞大府贤兄新除黔南经略
蓬瀛簪笏旧联行,紫极差池降宠章。列国山河分雁字,
一门金玉尽龙骧。耿家符节朝中美,袁氏芝兰阃外香。
烽戍悠悠限巴越,伫听歌咏两甘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段古文可以翻译为:“曾经一起共事的老朋友们,如今已经分散在各地,各自有了不同的际遇。他们在家族中都颇有建树,声名显赫。尽管过去我们曾在烽火边关共度艰难岁月,但如今已相隔千里,只能在心中默默为他们祈祷祝福。”

去完善
释义
蓬瀛: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簪笏:古代官员上朝时所用的冠簪和手板,此处代指官职。
紫极:道教称天帝所居之处,此处以皇帝居所比喻朝廷。
差池:此处指离开。
列国:各个国家。
山河:山川河流,代指国土。
雁字:排列整齐的雁群飞过天空形成的字形,常用来寓意书信。
一门:家族之中。
金玉:金银和美玉,形容财富丰厚。
龙骧:原意为骏马,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耿家符节:此处指耿家的信物。
朝中:朝廷之内。
美:美好,赞美。
袁氏芝兰:此处指袁氏的美德如同芝兰般芬芳。
阃外:指军中。
烽戍:烽火台和边防驻军。
巴越:四川和贵州一带的古称。
伫听:等待聆听。
歌咏:歌颂和赞美。
两甘棠:汉代将树种在路边的习俗,用以比喻韦中丞治理下的人民生活幸福。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陈陶所作的送别诗。诗中以蓬莱、瀛洲等仙山意象开篇,强调韦中丞的高贵地位与非凡才情。紧接着,诗人以"列国山河"、"一门金玉"描绘出韦府家族的繁荣盛况,凸显其家族荣光。
然后,诗人将目光转向韦中丞即将赴任之地——黔南。他以"烽火戍楼"暗指征途之艰辛,却仍对韦中丞满怀信心,期待他能象古代贤人一样受到百姓的爱戴,如同欣赏甘棠之美一般聆听他的歌咏。
整体来看,这首诗韵律优美,情感充沛,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送别友人时真诚的祝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贺容府韦中丞大府贤兄新除黔南经略》是唐代诗人陈陶为祝贺好友韦中丞出任黔南经略而创作的。这首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年-805年)。在这个时期,陈陶的生活并不如意,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脱颖而出。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气馁,而是继续勤奋读书,广泛交游,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韦中丞。
在唐德宗贞元年间,朝政较为混乱,宦官专权,皇帝受制于宦官,朝臣分裂成多个派别,互相攻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有抱负的士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转而投身文学创作,以抒发内心的感慨。陈陶正是其中之一。他的诗才横溢,风格独特,受到时人的赞誉。他与韦中丞的友情也在这个时期得以深化。
在这首诗中,陈陶表达了对韦中丞担任黔南经略的喜悦和支持,希望他在新的职位上能够有所作为,为国家做出贡献。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在这个时代的无奈和迷茫,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