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毛竹山
一重关复一重关,一步难于一步难。
地僻林深晴亦湿,山高风猛夏犹寒。
断崖云影挂枯树,劈涧雷声走怒湍。
不信世间陵谷变,野樵偏识旧衣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层关卡接着一层关卡,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地处偏远、森林繁茂,晴天也会显得潮湿;山势险峻、狂风呼啸,夏天仍然感觉寒冷。
悬崖峭壁上的云朵投映在枯树上,破涧的轰鸣声中流淌着汹涌的湍流。
不相信人世间的山川地貌会改变,山野的樵夫偏偏能识别古老的服饰和衣冠。
去完善
释义
1. 过:经过;通过。
2. 毛竹山:山脉名称。
3. 一重关复一重关:形容山重水复,关卡重重。
4. 难于:比……困难。
5. 僻:偏僻。
6. 湿:湿润。
7. 夏犹寒:夏天仍然感觉寒冷。
8. 断崖:陡峭的山崖。
9. 云影:云的影像。
10. 挂枯树:挂在枯树上。
11. 劈涧:分开的峡谷。
12. 雷声:象声词,模拟雷声。
13. 走怒湍:形容水流湍急且发出怒吼的声音。
14. 不信:不相信。
15. 陵谷变:山川地貌的变化。
16. 野樵:野外砍柴的人。
17. 偏:特别。
18. 识:认识。
19. 旧衣冠:过去的衣物和帽子,代指过去的事物或人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章鉴的代表作《过毛竹山》,它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毛竹山的险峻景色。诗人在此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同时也隐含着他对世事变幻的感慨。
开篇“一重关复一重关,一步难于一步难”,诗人以层层叠叠的山峦、步步攀升的艰难为引子,形象地描绘出毛竹山的险峻。诗人以此来象征人生的艰辛与困苦,表达了人们对困境和挑战的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接下来,诗人通过“地僻林深晴亦湿,山高风猛夏犹寒”两句,描绘了毛竹山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即使是大晴天也会感到潮湿,而高耸的山峰和猛烈的风则会让人感到夏日的寒冷。这种描写进一步突显了毛竹山的独特之处,也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接着,诗人用“断崖云影挂枯树,劈涧雷声走怒湍”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毛竹山的壮丽景观。断崖上的云影犹如挂在枯树上的一幅画,而山谷间奔流不息的溪流则如愤怒的激流在怒吼。这种景象不仅令人叹为观止,更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最后,诗人以“不信世间陵谷变,野樵偏识旧衣冠”收尾,表达了他对世事变幻的感慨。他认为,尽管世界在不断变化,但一些事物仍然能够保持原有的面貌。这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类顽强精神的肯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毛竹山》是明代诗人章鉴所作的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春季经过毛竹山的所见所感,展现了毛竹山春天的景色和生机。
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创作时间。诗中提到“春”,说明这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结合章鉴所处的时代,我们可以推断这首诗大约创作于明朝时期。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常常以山水田园为主题进行创作,表达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其次,我们来看看作者章鉴在这段时间内的人生际遇。章鉴(约1406-1473),字廷肃,号拙庵,浙江嘉兴人。他曾担任过监察御史、南京工部尚书等职,后因触怒皇帝被贬谪。在贬谪期间,他寄情山水,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仕途失意的感慨。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章鉴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历经多位皇帝的统治,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这个时期,文学创作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道德教化和政治作用。同时,明朝文人也对道家思想和禅宗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得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哲理思考和人生感悟。在这种情况下,章鉴创作的《过毛竹山》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还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