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池子文
巾山秋思俯晴江,樽酒怀人惜异邦。
千里谁能携客枕,一灯还此对寒窗。
圣门莫忘心期远,文鼎何妨笔力扛。
去去成名深自警,白云飞处倚门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秋天的巾山,我俯瞰着晴朗的江河,怀念着那些在异国他乡的人,手中拿着酒。
谁能带著枕头穿越千里呢?我们只能在这里,一盏孤灯下,面对著寒冷的窗户。
我们的精神应该永远铭记那些伟大的愿景,而我们的文字和才华也应该能够挑起重担。
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努力争取成功,就像那天空中的白云一样,让父母骄傲地依靠在门口等待著我们。
去完善
释义
1. 巾山:指作者所在地,今浙江省宁波市境内一座小山,名为“巾子山”,这里作为诗人思念友人的背景。
2. 秋思:在秋季的思念之情。
3. 晴江:晴朗的江边,此处借指巾山下的江景。
4. 异邦:指池子文的所在地,此处表示诗人与友人分居两地。
5. 千里:指距离遥远。
6. 携客枕:用席子或枕头支撑起卧具,此处形容旅途劳累。
7. 文鼎:古代文人聚会的地方,这里代指文人雅士。
8. 笔力扛:形容文采横溢,才华出众。
9. 去去:分别之意。
10. 成名:成就功名,取得显著成就。
11. 深自警:自我警醒,严于律己。
12. 白云飞处倚门双:形容遥望远方,盼望友人与家人团聚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送池子文》是南宋诗人孙应时为送别友人池子文而作。诗中,诗人以巾山、晴江、樽酒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对友人的深深惜别之情。“千里谁能携客枕,一灯还此对寒窗”两句表达了离别的不舍与无奈。接下来,诗人通过勉励友人要牢记心中的期许,努力提升自己的才学,表现出对友人的期望和信任。最后一句“白云飞处倚门双”则暗示着诗人对友人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整首诗情感真挚,寓意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和对友人的关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池子文》是南宋诗人孙应时创作的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晚期。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极为尖锐的时期,内外战争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孙应时是南宋著名的文人、政治家,他的人生际遇丰富多样。他曾历任地方官吏,多次参与政治活动,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有深刻的了解。在创作这首送别诗时,他刚经历了人生的一个低谷,在官场受到排挤,感到仕途无望。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关心民生疾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国家的命运。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晚期的社会现实,当时金兵不断侵扰北方边境,国家局势动荡不安。而朝廷内部则党争激烈,贪官污吏横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孙应时的送别诗表达了他对友人池子文的殷切期望和深深的担忧,希望他在新的岗位上能够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