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叔县尉见示所著诗文以诗谢之
文章千古一毫端,妙处工夫到底难。
春色无边知造化,海风不断识波澜。
看君健笔凌霄汉,照我清窗醒肺肝。
宝剑莫忧人未识,光芒须动斗牛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作品在千年的岁月里流传至今,古老的文字却仍能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但其奥妙之处却非一蹴而就。如同那无尽的春天美景,见证了自然的神奇;而辽阔的海面,诉说着波涛的汹涌。看着您手中的笔犹如穿越云霄,照耀在我窗前,仿佛唤醒了我的灵魂。这就像一把还未被世人所知的剑,虽未被赏识,但它所散发出的光芒却足以震慑群雄。
去完善
释义
1. 文章千古一毫端:千古,形容时间悠久;一毫端,形容事物细微之处。这句诗表示好文章往往诞生于微小之处。
2. 妙处工夫到底难:妙处,指文章的精彩部分;工夫,指写作技巧;到底,始终。这句诗表示要写好文章并掌握其精髓并不容易。
3. 春色无边知造化:春色,春天美景;无边,形容广阔无垠;造化,大自然。这句诗赞美春天的美景是大自然的神奇创造。
4. 海风不断识波澜:海风,比喻作者胸中的文采;波澜,比喻作品中的跌宕起伏。这句诗表示作者的文采犹如海风,能够感知作品的波澜起伏。
5. 看君健笔凌霄汉:君,指陈正叔;健笔,才思敏捷的笔触;凌霄汉,形容才能非凡。这句诗表示对陈正叔才情的赞美。
6. 照我清窗醒肺肝:清窗,形容心境清静;醒肺肝,使内心清醒。这句诗表示陈正叔的作品能让人心境清净,激发内心的思考。
7. 宝剑莫忧人未识:宝剑,比喻优秀作品;莫忧,不要担忧;人未识,不被人了解。这句诗表示优秀的作品不怕暂时不为人知。
8. 光芒须动斗牛寒:光芒,指作品的才华;斗牛寒,指星空中斗牛的寒冷。这句诗表示优秀作品的才华终究会如星星般闪耀在天空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孙应时写给陈正叔县尉的答谢诗。全诗充满了赞许和鼓舞之情,既表达了对陈正叔才华的肯定,又对他未来的期许。
首联“文章千古一毫端,妙处工夫到底难”,从宏观角度论述了文章的精妙之处,强调其难以捉摸的特性。诗人认为,好文章乃千古传世之作,其精髓所在往往难以为人所掌握。
颔联“春色无边知造化,海风不断识波澜”,用自然景象来形容陈正叔的文章风格。诗人将陈正叔的文才比喻为无边的春色与不息的海风,意味着他的作品富有生活气息,同时也不乏深刻的内涵。
颈联“看君健笔凌霄汉,照我清窗醒肺肝”,进一步赞美陈正叔的文章魅力。诗人看到他的作品如同高飞的雄鹰,感叹这些佳作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唤醒。
尾联“宝剑莫忧人未识,光芒须动斗牛寒”,用宝剑的比喻激励陈正叔要有自信。诗人相信,陈正叔的才华就像一把未被世人所知的宝剑,总有一天,它的光芒会震动天地,震惊世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陈正叔县尉见示所著诗文以诗谢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孙应时作为一名文人,结识了陈正叔这位才华横溢的县尉。在这个阶段,孙应时经历了科举失利、战乱困扰等人生起伏,但在与陈正叔的交往中,他发现了对方在文学方面的深厚造诣和独特的审美观。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与此同时,那个时代正处于南宋末期,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金人入侵,战火连天,百姓疾苦。然而,尽管社会动荡,文人们仍然坚持追求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在这种氛围下,孙应时与陈正叔结为好友,共同探讨诗歌创作的心得。
《陈正叔县尉见示所著诗文以诗谢之》这首诗,正是孙应时对陈正叔的才华表示敬佩之情的一种方式。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他们在困境中坚持信仰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